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编辑工作探索

读者的需求就是编辑的追求

点击数:27682009-01-22 00:00:00 来源: 腾龙公司客服中心-19908888867

任何产品都需要研究市场,消费者是生产企业的上帝。年鉴作为社会文化事业的公共产品,同样会受到读者的评判,读者是年鉴编辑部的上帝。年鉴质量的好与不好,读者最有发言权,年鉴编辑人员必须跳出自我欣赏、自我评鉴的怪圈。读者的需求,就是年鉴改革的目标,就是编辑的追求。   

一、了解读者需求,调整编辑思路    

现在各地年鉴编辑部人员大致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聘用的老同志。他们情况熟悉,经验丰富,对读者的要求有所了解,但是接受新事物慢,对社会时尚还会有所抵触。二是年轻同志。他们从学校门到机关门,社会阅历浅,对广大读者的了解甚少,但是勇于创新,新观念、新思想多。三是资深的专业编辑。他们较长时间从事志鉴工作,有比较深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但是脱离读者群体时间长,往往强调年鉴规范性的一面,而忽视改革创新的一面。     

编辑部人员的素质和结构,决定了年鉴编辑的品位和思路。由于编辑部人员的长期不流动,老化现象严重,不思进取、等米下锅和忽视读者群体研究的问题普遍存在,主要有以下方面表现:    

一是关起门来研究。编辑部内部的研究学术氛围确实需要,但是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读者的感受,研究篇目也好,研究框架也好,研究条目也好,研究卷首或者索引内容也好,都应该处处为读者着想。譬如图文并茂问题。读者需要图文并茂的年鉴,但是现在许多年鉴打开来全部是文字,没有图,照片少,缺少表格,内容沉闷,官气十足,资料性不强,阅读起来很累,资政作用不够。再譬如目录,它是领人进入书门的钥匙,但是有的年鉴缺少图片的目录、资料的目录,不为读者和用户着想,最典型的是没有把客户做的广告内容放进目录,人家花了钱在目录中竟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广告客户也是年鉴读者的重要群体,忽视这一点,年鉴不仅得不到财力的支持,而且版面质量也不能做到图文并茂。    

二是不顾读者的口味。现在多数编辑都因基层提供的稿件质量差而埋怨,因而不负责任地应付凑数,把基层的来稿内容统统编辑进去,有什么,写什么;来什么,编什么。就像一名蹩脚的厨师一样,不管你喜欢川味还是粤味,只要把菜烧熟就行,炒菜是他的任务,好吃不好吃不是他的责任。我们有些编辑也是这样,把自己分管的部类编好,句式通、没有错别字就是他的工作目标,至于读者是不是喜欢、基层是不是满意、市场是不是需要就不是他的事。这是编辑的责任,更是编辑部领导值得深思的问题。无米之炊不行,米多了堆积成山也有问题,做成读者喜欢的佳肴才是年鉴人追求的目标。    

三是脱离本地的实际。一地有一地的特点,一书有一书的内容,脱离本地的实际去追求洋气和大气,没有这个必要。另外不顾本地区领导干部和广大读者的要求,片面强调出版部门的有关规定,把年鉴搞得很神秘,要有英文目录,要有索引,要有环衬,好像缺少这些东西就不是年鉴。在我看来,一本县市年鉴,它的流通范围不过在一个县市,阅读范围说大了在100万人左右,没有英文目录和索引,在使用中不会有太多的麻烦。而环衬可以根据读者或者客户的要求安排公益广告内容,做得美观大气一些反而可以为年鉴增色不少。索引不做,可以节约文字,但是我们可以把年鉴上政府的网站,同样可以检索和下载,而且读者群体更众。    

年鉴编辑中的这些问题,从客观上讲,是因为年鉴编辑人员的地位不高,社会活动空间狭小,缺少了解读者的机会。从主观上寻找原因,年鉴不能适销对路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服务意识不强。年鉴是官书,靠行政命令的方法,收集资料、编辑出版和发行,这种方法对地方综合性年鉴是对的。但是我们的编辑不能有官气、官架,用电话来指挥,你上报,我编辑,内容不加选择,没有把年度特点、地区特色编辑出来。年鉴编辑如果有新闻记者那种敏锐和深入第一现场采访的作风,就一定能够收集到读者喜欢的信息资料。二是换位思考不够。没有站在读者的立场谋篇布局、编辑设计不够,往往强调编辑出版的规定多,对读者的需求考虑少,编者与读者之间存在脱节现象。评判一本书的质量,只在编辑部内部自我评赏,读者是不是满意不知道,没有很好地去征求意见。我们不妨采取办报和办刊的方法,经常下发征询意见表听取读者意见,甚至用有奖办法得到读者的意见。三是没有市场化运作的思想。实际上,现在多数年鉴出版后是市场化经销的,是卖给读者的。既然是买卖关系,就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书编辑得好,自然有人来买。但是现在的实际情况是靠行政命令推销,编辑质量的好坏与年鉴的发行不成正比。这种体制造成了编辑人员懒惰思想的滋长,书编出来是一回事,读者喜欢不喜欢是另外一回事,书能不能卖出去与己无关。

二、从读者的需求出发,改革年鉴编辑出版的方法     

在年鉴编辑部人员目前不能很快流动的情况下,通过调查研究和改变服务态度的方法,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年鉴质量,满足读者的需求。    

1.走近读者,了解读者心理。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全方位多侧面听取读者的意见和建议,特别要听取县市领导和基层干部的意见,因为他们是年鉴的主要读者;也可以发送征求意见表,检测本县市年鉴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解读者对篇目安排、版面设计、出版发行等各方面的想法和要求。编辑部要成为广大读者的思想库,了解读者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特别要了解他们对年鉴书刊的要求。以地方综合年鉴为例,其读者主体是一个地区的领导干部,包括县市级四套班子领导、县市级机关干部、基层镇(街道)、村(居)和企事业单位干部,他们是地区年鉴的主要读者。其次是部分社区居民和外来投资者,如人民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干部、教师、青少年学生等。前者是年鉴内容的记述主体,也是年鉴的忠实读者,他们渴望自己的工作在年鉴中有所体现,自己的形象在年鉴中得到展示。后者使用年鉴,是为了了解一个地区的全貌而参政议政的需要,或者是为了学术研究、教学投资的需要。前、后两部分读者心态和需求是不一样的。编辑部人员只有了解了这些不同读者的需要,并且与他们保持经常的思想沟通,交换意见,编辑思想和辑录内容才能贴近现实生活的需要。    

2.满足读者需求,改进编纂理念。根据领导干部多引导、重激励的领导策略,年鉴编辑应该以张扬成绩为主,突出年度工作实绩,注意点和面的结合。现在年鉴收集的资料不全面,记述深度不够,缺项多,信息资料支离破碎,有的年鉴甚至专设存在问题一目,这样做的本意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但副作用却是打击了领导干部的积极性;为能上下一致齐心协力编好年鉴,应该努力办好领导思路荣誉榜人物形象特载新农村建设等栏目。我们在2007年卷设新农村建设栏目,请8个镇6个开发区主要领导谈思想;在2008年卷中设机关风采和人物专访,反映领导干部的思想和风采。现在人物栏目比较单一,设立的标准太高,编辑部自己失去了许多读者。应该扩大其内涵和外延,除新闻人物外,加上领导班子人物、先进模范人物、高级技术人士和社会知名人士,新任四套班子领导,把逝世人物入鉴的标准由原来的厅局级领导干部放宽到正处级领导。形象特载降低收费门槛,扩大宣传领域,加大宣传力度。有的年鉴在部门资料之后放领导班子成员名录,有的年鉴将宣传彩页置本部门资料后,使部门的资料与形象化宣传融为一体,这种做法值得学习推广。根据读者求实用、图美观的心理,应该加强服务性资料栏目,扩大单位和个人的形象展示,增加随文照片和宣传彩页的篇幅。在服务性栏目,可以在附录中增加统计表文件选编服务机构名录等便民指南内容,便于读者的读鉴、用鉴。在方便读者使用年鉴方面,应该加强目录、资料、相关链接等辅助手段,增加图、照、表等有直观视角的版面,使年鉴图文并茂,达到史册、手册、画册的完美统一,把年鉴编辑成为领导干部必备的工具书,广大百姓收藏的案头卷。    

3.用市场化方法,做好出版发行工作。出版容易发行难,是年鉴部门普遍碰到的困难,究其原因,是没有了解读者和依靠读者所造成的。年鉴的编辑出版一般都是由政府主持的,离开了各级领导的支持,我们的年鉴很难生存和发展。我们依靠基层的分管领导和撰稿员完成组稿,那么我们的出版发行为什么不能继续依靠这支力量。《奉贤年鉴》近两年的发行很顺利,方法就是依靠基层的分管领导和撰稿员,我们把他们看做是编辑部人员的一部分,请他们上来座谈听意见,做好感情投资交任务。权利和义务是相等的,只给他们交任务,而不给他们权利和报酬,很难把发行这种依托关系长久坚持,只有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同担,才能达到利益双赢。这个应付的报酬,就是市场化的方法。当然现在地方志部门都参照公务员待遇,发行收费以后就行不通了。但是那种为读者负责、用市场化发行的理念,是值得推行的。    

三、服务社会大众,发挥资政用鉴作用    

编辑年鉴的作用在于用好年鉴,如果仅把编辑年鉴作为是编辑部的事,而把年鉴发行和读者对年鉴的使用不管不问,那么就失去了年鉴应有的功能。近两年的《奉贤年鉴》不仅领导满意,而且基层也欢迎;不仅装帧美观,而且内容充实;不仅印刷的数量多,而且发行速度也快。原因是我们满足了读者的需要,改进了服务态度,在组稿、编辑、设计、出版、发行上动了不少脑筋。    

一是改进组稿方式,丰富年鉴内容。社会发展很快,年鉴记述的新内容层出不穷,但是我们的组稿方式还是过去式,读者最需要的新的信息资料我们却难以收集到。如社会商业、餐饮业、旅游业、规模企业、私营企业、专业市场和各种社团组织、居民生活等资料,一直是年鉴编辑中的弱项,近年我们采取特聘撰稿员和主动出击的方式组稿,缓解了这个老大难问题,今后我们还要在组稿方式上加以改进。对地区有重大影响的年度事件,我们可以设专栏,高薪邀请一批高手供稿,以增强年鉴资料的综合性和权威性。通过政府网络搜寻资料,是年鉴组稿在信息化时代的好方法,奉贤区政府各部门都有网络,有的单位既有外网又有内网,检索资料十分方便,为组稿改革创造了条件。    

二是提升编辑理念,提高年鉴质量。我们要在编辑部内部组织业务学习,理论研讨,撰写论文,设计年鉴编辑流程,在资料的入选标准上严格把关,特别是大事记、专文、卷首照、附录等资料内容要有统一的标准。在编辑部内部要实行编辑责任制,从编辑到副主编到主编要层层把关。2004年,《奉贤年鉴》获首届中国地方志年鉴奖特等奖、第三届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年鉴奖。这些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我们要向全国各地区优秀年鉴学习,引入新的编辑理念,按一流年鉴的目标,对《奉贤年鉴》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大胆革新。从2004年卷起,每年文字都在100万字、图照300帧、广告单位100家左右。    

三是借助优秀人才,提升年鉴品位。我们请书法家为年鉴题写书名,请美术设计师为年鉴的彩色版面效力,请摄影家协会的老师为年鉴摄影拍照,请一部分专家当顾问,请专人校对,设技术编辑。为了提升年鉴品位,我们从2000年创刊开始就开辟了奉贤年鉴网站,接受人民大众的评价,并欢迎全国各地区的年鉴同行对《奉贤年鉴》评头论足,提出宝贵意见。今后我们要继续借脑借力,发挥奉贤地区优秀人才对史志事业的作用,如设立奉贤区史志工作顾问团、特聘奉贤史志工作研究员等,使奉贤史志办公室成为党史教育的宣传中心、方志编纂的研究中心、年鉴资政的咨询中心    

四是重视装帧设计,采用全彩色印刷。如果把年鉴比作一个人,那么封面就是脸蛋儿,卷首部分就是眼睛。所以卷首是一部书的灵魂和窗口,必须花大力气将其编排好。为此,《奉贤年鉴》在卷首部分设计了护封、扉页,开辟了全国荣誉数字政府重要政务十大要闻政府实事开发区建设机关风采等专题,力图用图文并茂的版面集中宣传奉贤的光辉形象,让读者一看就有动心的感觉。我们还在全书的45个栏目和16个镇,配了精美的照片作为衬底,让人有一种先图夺人的感觉。为了增强读者的视觉效果,我们从2004年起,采用全彩色印刷,读者一拿到画册般的年鉴就爱不释手。    

五是发行面向公益事业,扩大年鉴的社会效应。近年来,《奉贤年鉴》的发行除了政府规定的对象外,还面向社会公益事业,重点是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馆、工人俱乐部、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离退休干部活动中心、学校、部队、社区,让更多的人群认知《奉贤年鉴》;同时《奉贤年鉴》还发送给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让他们了解奉贤的全局,更好地参政议政;把年鉴发送到奉贤的各新华书店和图书阅览室,以满足收藏者需求。但是《奉贤年鉴》的发行面还不大,官办官修官看的观念没有完全打破,读者对象应该从目前的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逐步向基层企事业单位干部延伸。

年鉴编出来是用的,是让读者看的,而不是束之高阁摆样子的。编辑部有编纂年鉴的义务,更有指导读者用好年鉴的责任,因此必须把编与用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志鉴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开拓创新,继续把读者视为上帝,把服务视为生命,把《奉贤年鉴》编辑成为奉贤干部群众都喜欢的年刊。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