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编辑工作探索

增实删虚,提高信息含量

点击数:30242009-07-24 00:00:00 来源: 腾龙公司客服中心-19908888867

地方综合年鉴就其内容而言,应具有资料权威、信息密集、查阅方便的特点。在这三个特点中,因年鉴是由政府主持编撰的,其资料总体上具有权威性。“查阅方便”更多的是技术层面上的问题。而“信息密集”是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年鉴“资料权威”不等于“信息密集”。有的年鉴资料虽然权威,但却淹没在大量“正确的废话”中,难以称为上乘之作。造成年鉴信息密集度不够,资料价值不高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是“不该多的多了,不该少的少了”。  

1.不该多的多了。年鉴中“不该多的多了”,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1)冗余条目。冗余条目是指一些缺少信息含量、可以整个删除的条目。冗余条目的情况有多种,以下四种最为常见。  

① 纪念性、宣传性的活动,如“庆祝第×个敬老节”,“纪念五四青年节××周年”等。某年鉴有一条目为“发放文明城区宣传品”,约170字,内容包括:某日在某地举行文明城区宣传品发放仪式,哪些领导参加,谁在会上讲话,领导向哪些人发放了宣传品……,此类条目几乎没有信息含量,不应收入年鉴。

② 会议条目。从总体上看,年鉴的会议条目在逐步减少,但还是有不少会议条目出现在年鉴中。如“宣传文化工作会议”、“老干部工作会议”、“档案工作会议”,等等。这些常规性的会议,都是部署“年内要做什么和怎么做”,只有将其和“做得怎么样”合在一起,才是有价值的信息,而这些会议条目却没有“做得怎么样”的内容,因此一般不应保留。对确有必要记载的会议,可以从“做什么和做得怎么样”的角度来记。  

③ 前瞻性的内容。诸如“编制的规划”和“发展课题研究报告”等内容,并不反映“做了什么”和“做得怎样”,充其量表明准备“做什么”,不宜作为条目来写。年鉴中记录“规划”,应该主要反映规划实施得如何,而不是规划的具体内容;“发展课题研究”应记述该课题对发展产生的影响。确有必要收入年鉴的规划成果和发展课题研究报告应收入附录。   

④ 共性的内容。全局性的共性条目(如先进性教育),撰稿单位一般不会写,即使有少数单位写了,编辑也会作出相应处理。但部分单位的共性工作内容,撰稿单位觉得很重要,如有5家单位开展了“贯彻ISO9001质量体系标准”工作,相关单位亦均作为一个条目来写,造成信息冗余。  

2)冗余文字。相对于冗余条目,年鉴中大量存在的还是条目中的冗余文字。在理论上,大家都认为年鉴文字要惜墨如金,在实践中,又总是不能尽如人意。常见的情况有:  

① 内部工作的描述。有些单位因只有一个条目,担心遗漏成绩,便写成了面面俱到的工作总结。如银行写“业务技能培训”、“慈善帮困”,海关写“廉洁自律”、“考核评议”等内容。  

② 过程性的叙述。现实中各种名目的考核验收很多,有的考核验收因层次高,被作为“要事”收入年鉴,此类条目经常有过程性的叙述。如:“××镇通过市扬尘污染控制镇的考核验收。创建工作的主要特点:一是组织领导坚强有力。成立了以……的创建领导小组,……形成了完善的组织领导体系。二是开展强势创建宣传。将创建宣传工作落实到……,宣传到每一位居民、每一位员工。三是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开展多形式、多……的执法检查、监督检查和巡视检查,将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这一类套话无疑应该删除,删除以后的内容如不具有基本要素,则只需将结果(即通过何种验收、取得何种荣誉等)收在“概况”中即可。  

③ 文件性的内容。有的条目详细列出开展该项工作的依据,还有的罗列文件。如“制订《××区人民防空应急总体预案》及16个相关分预案、《××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修订《××区核事故应急预案》、《××区灾害事故应急处置总体预案》、《××区灾害事故处置应急手册》、《××区重点经济目标防护应急抢险抢修预案》、《××区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区人口疏散预案》等民防减灾预案”。这个例子比较极端,但在年鉴中类似的情况经常可见。此类信息如确有必要收入,可以用表格来反映。   

 ④ 背景和意义的叙述。年鉴的条目总是在当年大背景下来写,一般不需要特别交代背景,也不用写意义。但在年鉴中还时常出现泛泛而谈的背景和意义叙述。如:“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加强社区团组织队伍建设,增强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区共青团组织结合本区团建工作现状,在全区实行社区、街道团务工作者聘用制度。” 这一段文字并没有特殊的背景,属冗余文字。  

⑤ 评价性的文字。 “创历史新高”、“国内首创”、“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群众普遍欢迎”等空洞的评价,无疑是年鉴的一大忌讳,但在年鉴中总是能见到。写这些没滋没味的话,有的是因为没把握年鉴的写作规范,有的是为了文章的通顺,用“说了等于没说”的话作为文章的过渡。  

⑥ 枝蔓的文字。有些条目选题很好,但超出条目的范围。如:“宝钢特钢1万支气门钢出口美国”条目写道:“年初,特钢分公司生产1万余支高精度小规格(长2米、Ф4毫米~Ф52毫米、10多个规格)气门钢出口到美国伊顿公司。美国伊顿公司是世界著名汽车气门标准件供应商,全球约有一半的汽车行业采用其产品。”作者要说的是“特钢分公司生产1万余支气门钢出口到美国伊顿公司”后面的“美国伊顿公司是世界著名汽车气门标准件供应商……”的叙述枝蔓了。  

2.不该少的少了。“不该多的多了”是冗余信息,“不该少的少了”也是冗余信息。废话并不一定是多余的话,没有说明白的话也是废话。“不该少的少了”是指信息记载得不充分、不全面。要素不全是最常见的问题。如:开展中小学收费问题专项治理年内,对收费公示和收费状况开展专项检查,全区各学校均在醒目部位设置统一的教育收费公示栏,公办普通高中在择校生录取工作中严格执行“三限”(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要求,进一步规范中小学的收费行为,对个别学校存在的少量收费不规范行为进行纠正。该条目存在缺“什么人(什么单位)、原因、结果三个要素。这样的条目基本没有信息含量。最常见的“要素不全”是缺结果。

除了“要素不全”以外,还有几种“不该少的少了”的情况,也会产生冗余信息。

1)该详细的没详细。如:“道路交通排堵保畅 年内,上海市政府提出道路交通排堵保畅目标,××区列入的10个排堵保畅路口、路段,采取路口渠化、设置港湾式车站、非改机等措施,改善道路通行能力。”这个条目从表面看似乎要素还比较齐全,可是却存在着不详细、不具体的问题。因为少了“哪些路口”、“什么人在采取措施”及“通行能力提高了多少”等元素,这个条目基本没有信息价值。  

2)该连续的没连续。年鉴是年度资料性文献,但要求资料要具有连续性。特别是综合性条目资料连续性对提高年鉴的实用性至关重要。目前有些年鉴资料的连续性还不能令使用者满意,时常出现基本数据中断的情况。时有时无的数据资料不能反映发展轨迹,也会成为冗余信息。  

3)该归纳的没归纳。年鉴是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但应是经过归纳的事实。不加归纳的“原生态”的数据和事实是不能反映事物的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的,会使信息的价值打折扣。  

4)该正视的没正视。“报喜不报忧”是年鉴的一大通病。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字的一本年鉴,很少能找到反映问题和失误的内容。不能反映问题和失误,年鉴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只能是局部的,其整体价值很难体现。  

5)该比较的没比较。年鉴记载的数据需要对比才能说明问题。年鉴中有大量没有比较的数据存在,形成了一类无效信息。如“年内安置就业38万人。”读者不知道“安置38万人”是多还是少?比上年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占总数的比例是多少?仅此一个数据的信息,没有价值可言。“比较”可以有多种方法,可以纵向比(比上年)、横向比(比周边地区),也可以和总量比,但一定是有相对参照的。  

3.年鉴中出现“不该多的多了,不该少的少了”的主要原因。  

1)年鉴的质量主体不明确、不落实。不少撰稿单位对年鉴质量的认识上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年鉴质量主体是年鉴编辑部,只要“应付”一下,年鉴编辑部通过就行。殊不知,年鉴编辑部的各位编辑承担了几十个单位的编辑任务,对每一个单位的情况很难做到“了如指掌”(当然年鉴编辑要力求做到“了如指掌”),这就造成了事实上的责任主体不明确、不落实。  

2)编辑的责任意识不强。编辑对撰稿单位的情况把握不全、不准,又过分强调“尊重来稿单位意见”,对来稿只注意做文字的编辑,而忽视了对信息价值的把握。  

3)编辑部与撰稿员的有效沟通不够。由于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撰稿员不了解编辑部及编辑的思路和要求。  

综上所述,要提高年鉴信息含量,要做的工作很多,主要是要抓好编辑部、编辑和撰稿员三个层面及其互动。编辑部重点要思考年鉴框架的问题。年鉴框架的调整,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一要体现宏观形势的发展,二要体现年度特点,三要解决上一本年鉴的不当之处。编辑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年鉴质量高低决定性的因素。他们既要贯彻编辑部的意图,又要做好具体的指导和编辑工作。从表面上看,年鉴编辑承担的是选题、组稿、改稿、校对等与稿件相关联的具体工作,实际上无论做好哪一个环节,都需要下工夫,花气力。年鉴编辑要有敬业的精神,有广博的学识,有深厚的专业功底,有较强的协调能力,这些素质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提高编辑的职业素质是年鉴一个永恒的,并且可以不断有所作为的题目。就撰稿员层面而言,编辑部要采取多种方法,使撰稿员明确年鉴编撰的基本要求和年度情况,这是编好年鉴的基础。明确年鉴的“基本要求”,主要是解决“年鉴怎么写”的问题;而明确“年度情况”主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要发挥好编辑部、编辑和撰稿员三个方面的积极性,删虚增实,努力提高年鉴的信息含量。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