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编辑工作探索

关于年鉴附录的调研和思考

点击数:38792010-05-18 00:00:00 来源: 腾龙公司客服中心-19908888867

内容提要:附录作为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正文内容起着拓展、补充、参考的作用。由于年鉴附录起步较晚,可借鉴的资料不多,各级各类年鉴对于附录的认识不同,导致目前年鉴附录内容设置不尽统一。本文在对部分年鉴调研的基础上,对附录内容编排的思路、附录资料的大体分类以及附录篇幅的适当控制等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年鉴附录;附录内容;附录编排


“附录”是大多数年鉴所采用的一个类目,它以其独特的体裁形式,对正文内容起着拓展、补充、参考的作用。当前,各级各类年鉴对于年鉴附录的栏目设置莫衷一是,在具体内容上也各有千秋。本文中,笔者在翻阅第四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中部分获奖年鉴及一些特色年鉴的基础上,对年鉴附录内容的设置谈一点想法。


一、附录与年鉴附录


1、附录的定义。“附录”一词由“附”与“录”二字组成。从《辞源》中看出,附可概括为“附着,归附,增益”[1]等义,录通释为“记载,钞写,簿籍[1]”等义。《现代汉语词典》将附录释作“附在正文后面与正文相关的文章或参考资料[2]”。《辞海》将其界定为“附于图书或诗文后面的有关资料。有文章、文件、图表、书目、索引、大事记、译名对照表等,便于读者查考,或有助于读者理解正文。[3]”综上所述,附录定义应为“附属于文献正文,序列与正文相关的资料,对正文内容起补充、拓展、丰富、参考作用的一种相对独立的辑录型体裁。”

2、年鉴附录的起源。年鉴的附录源于地方志。地方志附录主要收录那些“征材之所余,栏入则不伦,弃之则可惜[4]”的资料,其作用是补遗、印证,其目的是存史、教化。年鉴沿袭地方志也设立附录,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为加强服务性功能而专门创立的结构要素。年鉴附录以“录”的形式,把那些“无枝可依”、弃之可惜、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性资料集中起来,供人们查阅,发挥自身在框架结构中的独特功能。可以说,附录因适应年鉴框架结构的全面、系统、匀称的要求而出现,年鉴因为有了附录才更具实用性。

有些年鉴设置了类似于“附录”、但篇目名不叫“附录”的内容,如《香港经济年鉴》(2008)中的“工商服务便览”、《广州年鉴》(2009)中的“文献法规”、《镇江年鉴》(2009)中的“书目·文摘·题录”、《温州年鉴》(2008)中的“地方新事异闻”等,都是应收入“附录”的内容,但采用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可称为“附录类”资料。

二、附录内容设置的现状


从调研结果来看,年鉴附录及“附录类”资料内容一般有以下几类:

1、文献法规类。主要有当地各级的重要文件、地方法规、条例选编、选载,或法规文件的目录,统计公报等。如《广东年鉴》(2009)中刊有“文献专载与文件法规目录”,《南京年鉴》(2008)中刊有“市委市政府文件选编”、“重要文件目录”等。

2、统计资料类。主要有统计表格、统计公报,以及重要的经济指标和比较数据。如《安徽年鉴》(2009)附录中刊有“2008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长三角地区及中部省份统计公报”;《广西年鉴》(2008)附录中刊有“广西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在全国位次,以及广西省与其他民族自治区、沿海省直辖市、西部省直辖市自治区主要经济社会指标的比较。

3、专题资料类。主要有调研报告、书目·文摘·题录、各级媒体关于当地的重要报道摘编;重点企业集团选介;大事纪略等。如《西安年鉴》(2009)中刊有“调研成果文摘”,《乌鲁木齐年鉴》(2009)中刊有“书目·文摘·题录”,《温州年鉴》(2008)中刊有“外地媒体报道温州”,《扬州年鉴》(2009)中刊有“重点企业集团基本情况表”,《武汉年鉴》(2009)中刊有“20091-6月大事纪略”。

4、指南便览类。此类资料涉及面广,实用性强,在年鉴中也应用得最为广泛。主要有各种先进名录,如先进单位、个人名录,著名产品、商标名录;有涉及百姓衣食住行的便民措施,如常规办事机构地址电话,旅游景点相关内容,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机构情况;有企业个人办事指南,如户口迁移办理、出境手续办理指南、招商引资重要举措等,还有本地驻外地、外地驻本地联络(办事)机构情况,等等。如《杭州年鉴》(2009)中刊有“名牌产品名录”,获国家、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名录;《哈尔滨年鉴》(2009)中刊有“哈尔滨周边著名景区”,《香港经济年鉴》(2008)中刊有“进出口办法及手续”等。

除上述四类之外,还有检索类,如主题索引、广告索引;编务类,如审稿人名单、年鉴勘误表;掌故类,如新事异闻等。

从层次上看,大部分的年鉴将附录的内容作为条目设置,单纯地罗列信息。在调研的18部年鉴中,将附录的内容作为条目设置的有12部,占67%;将附录的内容按分目分门别类的6部,占33%。同时,附录的篇幅占全书的比例不一,少则5%以下,多则20%以上。


三、附录内容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当前附录的内容的设置存在如下问题:

  1、附录编制标准模糊。有些年鉴对附录应该收录什么内容,以什么形式收录,没有一个明确的编辑思路。编辑在编纂过程中也没有把附录和其他类目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而是把附录视为“杂货铺”,正文放不进去的资料都放入附录,事无巨细,塞满就成,使附录“肚子”越撑越大,又芜杂混乱。

2、附录的结构失调。应该独立成类的内容,如统计资料、人物、大事记、文献类资料等放入附录,不仅降低了它们应有的地位,也使附录内部结构不均衡。有的年鉴统计资料占附录的84%,有的年鉴文献资料占附录的64%,造成附录内部结构畸形。还有的把主题分析索引、广告索引、审稿人名单、勘误表等在年鉴中应另有去处的内容也归入附录。

3、附录的层次不清。附录的内容大多作为条目设置,层次过低,并列内容过多,不加分类,标题亦不够醒目,既影响查询使用,又不利于展示附录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如某部年鉴将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著名景区、名牌产品等20项资料一股脑放入附录,显得没有条理。

4、附录篇幅悬殊。少至单薄,少的只有一页。多至繁碎,篇幅占全书的10%,甚至20%以上。


四、关于附录内容的设置的一点想法


1、附录内容编排要有清晰的思路。年鉴附录属于全书的一个有机组成,它的内容设置必须与年鉴整体思路统一,所涵盖的内容是与正文类目有联系的。同时,应具有如下性质:

(1)必要性。必要性指收录的资料必须是对正文有补充作用或有价值的,资料无法完全编入正文,但又不可或缺,需要以附录的形式加以补充或拓展。附录是对正文中相关知识的拓展。比如政府法规选编,正文无处可放,在读者查阅资料中又确实用得上,这样的资料就比较适宜放入附录。

(2)实用性。《中国城市年鉴编纂规范条例(试行)修改稿》中说:“附录是年鉴中指南性的资料选载,力求贴近社会现实生活,方便读者使用,以不断强化年鉴的实用价值和服务功能”。附录内容的设置应以资料的实用性、便览性为标准,针对读者学习、生活、工作的实际需要,提供具有指南性的信息。

(3)客观性。附录是一种具有权威可靠性的资料,不可加入作者的主观情感。收录的文件、报告、法规等信息必须是原文或原文的某一部分,不能作任意的修改和补充。刊载的各种指南性资料与知识也要保证出处的权威性,确保信息真实准确。

2、对附录资料要大体分类,使其层次分明。

(1)与正文的关系要明确,层次分明,将与正文紧密相连的资料归入正文相应部分。附录是对正文某方面内容的延伸与补足,不可喧宾夺主。该独立成为类目的资料应单独设置,如统计资料,人物;能并入正文的内容尽量入正文,如当年先进人物名录可并入“人物”类目中,新评出的中国驰名商标可并入综合经济管理类目中质量技术监督的分目内容中,统计公报并入“专文”中。这种设置方式,一是可以充实主体部分内容,使主体部分常编常新;二是便于读者按类查阅,提高年鉴的使用效率和价值;三是使年鉴的整体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实用,附录的指南、便览性作用体现得更为突出。

(2)将附录下条目分门别类。“附录”在年鉴中通常是作为一个类目,与其他类目如特载、人物、工业、农业等并列,“附录”下的内容如都作为条目出现,显得纷乱没有条理。应按照门类设置分目,将不同条目容纳进来,使之更清晰、更简明。如《苏州年鉴》(2009)将附录下设“地方法规”、“市委、市政府表彰名单”、“改革开放3030件大事”、“地名变动”等分目,标题醒目,便于查询,强化了年鉴作为工具书的功能,突出了当地特色,更能体现年鉴的时代特色和地方优势。

3、附录篇幅应有适当的控制。附录作为附加信息,不应也不可能取代正文。附录不是大口袋,想装什么就装什么,它在年鉴中所占的比例不宜过大,内容过泛、篇幅过长有累赘繁杂之感。当然,附录占全书篇幅的比例并没有绝对的标准,附录选文的字数占年鉴全书字数的比例应分量适中,否则就会本末倒置、有失平衡。据统计,附录所占比例在8%左右比较适宜,其中省级综合年鉴附录占全书比例在10%左右,地市级年鉴附录占全书比例平均在5%以上。


参考文献:

[1]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商务印书馆.1988.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4]章学诚.文史通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蒋新甜.浅议年鉴附录的功能定位及其内容选择.中国地方志.2008(1):61

[6]杨正宏.谈提高年鉴附录质量问题.年鉴信息与研究.1999(3):6.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