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年鉴动态>>最新消息

总结经验 狠抓质量 努力推动新时代中国年鉴事业新发展

点击数:25402018-09-19 10:16:11 来源: 腾龙公司客服中心-19908888867

总结经验 狠抓质量 努力推动

新时代中国年鉴事业新发展

——在2018中央级年鉴研讨会暨北京香山论坛上的主旨报告

郑维桢

邢岩副秘书长、王守亚会长、各位代表:

大家上午好!八月的香山,山灵水秀木葱茏。香山饭店坐拥自然美景,依傍皇家古迹,人文积淀厚重。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18中央级年鉴研讨会暨北京香山论坛,旨在总结年鉴编纂经验,研讨年鉴编纂业务,提高年鉴编纂质量,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努力推动新时代中国年鉴事业新发展。

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作为全国年鉴界的行业组织,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其发展历程多有曲折。中央级年鉴工作部作为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的内设办事机构也几经变迁。多年来,中央级年鉴工作部充分发挥站位高、信息灵、反应快等优势,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广泛团结并组织中央级年鉴同仁,承办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召开的两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承办“全国首届年鉴展览月”活动,开展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连续10多年举办首都年鉴界新春联谊会,举办中央级年鉴主编岗位培训班,推动中国年鉴数据库建设,探讨年鉴编纂理论,深化年鉴学术研究,交流年鉴出版经营工作经验,维护中央级年鉴的合法权益,发挥在中央级年鉴中的服务、协调作用,为推动中国年鉴事业健康发展,提高年鉴为读者服务、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服务做出了积极贡献。这次“香山论鉴”是中央级年鉴工作部承办的首届大型研讨活动,出席今天会议的有中国出版协会领导、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领导、中央级年鉴工作部负责人、中央级年鉴的编纂部门负责人、中央企业年鉴的编纂部门负责人、北京市的年鉴编纂部门负责人、在京高校年鉴编纂部门负责人、区县级年鉴的编纂部门负责人和论文作者,热情欢迎大家的到来,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  中央级年鉴在助推行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的年鉴事业起始于1978年,到2018年已走过了40年不平凡的光辉岁月。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年鉴事业步入蓬勃发展的时期。40年来,我国年鉴事业已发展成为数量巨大、结构合理、品种齐全、质量上乘、人才辈出的新时期,年鉴数量由1983年的28种发展到现在的9530种,这个数字是国家图书馆馆藏部年鉴与新方志室张丽丽研究员前几天告诉我的,她主编的《年鉴目录》即将出版,收录年鉴目录9390部,仍有140部目录来不及收进去。据我们中央级年鉴工作部调查,带“中国”字头的年鉴有350多部,其中由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办、局主管的中央级年鉴100余部。这100余部中央级年鉴作为全面记录各行各业工作进程的大型史册,为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国盛则鉴兴,各行各业的每一步坚实步履,都在我们每一部年鉴里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各行各业的每一项丰硕成果,都在我们每一册年鉴里烙下了不朽的印记。我们见证了历史,历史也见证了我们。我们一路播种,一路收获。作为年鉴工作者,我们感到光荣与自豪!

中央级年鉴是年鉴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能够与关系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部门紧密结合,总结行业历史数据,记录行业发展历程,助推行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而受到青睐。中央级年鉴既属于图书中的工具书,又属于连续出版物中的年刊。年鉴有着图书的形式和工具书的性质,相对于各行业的专著、教学用书、翻译书、丛书、汇编、古籍、通俗读物等图书类型而言,其信息内容每年更新,仅此一项就足以使年鉴成为最佳图书信息源。中央级年鉴与国家经济建设的现实联系最紧密,是高密度、高容量、高效能的知识信息的结晶体。这些结晶体每卷连接起来就是对各行业系统而完整的阐述,是当代中国各行业的独特指南。有人将中央级年鉴称为“集知识、信息、数据、资料于一身”的多元化信息源,可谓一语中的。从功能作用的角度看,中央级年鉴可发挥五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能提供行业的动态信息,如行业工作大事,行业理论动态等。二是能提供行业的重要法规、文献及其线索。如查阅有关重要法规、重要报告及有关政策规定;查阅专文和专题论述;查检有关行业方面的图书、报刊论文资料等。三是能提供逐年可比的统计数据资料。四是能提供实用性指南,如各类组织机构和名录。五是能提供综述、回溯及预测性资料。综述性资料都由熟悉本行业情况的专家在占有大量的事实、文献、数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综合、研究之后写出的,可使读者对行业的发展概况有较完整系统的了解。从使用价值和历史地位看,中央级年鉴可以发挥六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具有导向作用,能为各行业的各级领导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二是具有媒介作用,可发挥横向联系和窗口的作用。中央级年鉴是各部委的品牌,不论是派团访问,还是接待来访的代表团,中央级年鉴可以作为一份重要的交流礼品。三是具有学术价值,可以发挥教育培训和理论研究参考作用。各行各业的理论工作者在确定研究课题、收集资料、发表成果等环节上需要年鉴。作为高密度结晶体,年鉴集多册为一卷,缩一年为一卷,有人称之为“浓缩的图书馆”和案头顾问。有些硕士博士在答辩时直接引用年鉴的有关资料和数据进行论证,因为年鉴具有权威性,使论文更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四是具有实用价值,可直接为行业工作提供服务。五是具有历史价值,可发挥传播知识和积累史料的作用。所谓古今的概念总是相对而言,眼下的“今”就是明日的“古”和“史”。年深日久中央级年鉴记载下来的当年最新资料自然变成珍贵的历史资料。六是具有借鉴作用。年鉴之“鉴”具有深义,一有镜之义、二有照之义、三有借鉴之义。

二、中央级年鉴编纂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40年的发展,中央级年鉴在取得骄人业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年鉴理论指导。年鉴在编辑加工上与图书、期刊有着很大不同,年鉴编辑需要根据收集整理的内容进行详细的筛选,客观记述。有的年鉴编辑虽然文字功底扎实,对行业的发展动向明晰,但在年鉴编辑理论上有认识误区,导致其负责的年鉴在编辑内容上产生偏差,表现在对中央级年鉴认识上的不足:中央级年鉴属于专业年鉴,专业年鉴是怎样产生的,是怎样发展的,同行业年鉴的编撰情况怎样;专业年鉴的功能是什么,在社会上有什么作用;专业年鉴的性质是什么,它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工具书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在专业年鉴发展过程中经过逐步探讨后,才能有清晰的认识。没有年鉴理论指导与支撑,专业年鉴的发展就会出现问题。

(二)机构和人员不稳定,水平参差不齐。中央级年鉴这支编纂队伍,总体上讲是好的:学历高,有不少博士、硕士;年轻化,基本都在30~55岁之间;业务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强。大部分中央级年鉴的主管部门领导非常重视年鉴工作,出席编委会,主持编写大纲的修订工作。编纂部门每年组织撰稿布置会及培训工作。但也不否认,有的编纂部门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工作职责不明确,导致在撰稿人心目中每年的年鉴撰稿任务只不过是一件临时性工作而已,加上人员调整,使得撰稿人大多没有长期打算。由于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有的年鉴编纂部门在人手不够时返聘退休人员,这些老同志虽然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但由于年龄偏大,精力明显不足。有的编纂部门由于领导对年鉴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关心支持不够,导致编辑人员的待遇、职称等问题没有很好解决,这些对稳定年鉴的编辑队伍十分不利。此外,撰稿人的水平参差不齐,也限制了年鉴整体质量的提升。

(三)年鉴质量良莠不齐。纵观已出版的中央级年鉴,总体质量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一些方面还有提升改进的空间。一部年鉴的质量高低,主要从三个方面考量:一是框架设计,二是条目编写,三是装帧设计。提高编纂质量,必须坚持科学的年鉴编纂方针,准确把握年鉴的性质、定位、功能;树立信息意识、规范意识、创新意识、读者意识、市场意识;把好政策、内容、数据、文字、体例五个关口,不断提高年鉴的实用性、权威性、存史价值,努力做到框架合理、内容翔实、分类科学、文字精练、图文并茂、使用方便。具体讲:

一是不够规范,缺乏创新。年鉴是系统汇辑上一年度重要的文献信息,逐年编纂连续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必须按一定的规矩体例编纂而成。这些规矩体例就是规范,包括框架设计的规范、条目编写的规范、装帧设计的规范。一些年鉴不够规范表现在:体例不完善,编写不规范,内容单薄,形式单一,资料性不强,检索性不强,实用性不强等。年鉴要办出特色,要有创新意识。只有树立创新意识,才能在年复一年的编纂工作中,不断发现新情况,找到新角度,写出新内容;只有树立创新意识,才能卷卷有新意,部部有特色。年鉴不仅具有存史、资政、教化的功能,而且具有传播信息、服务读者的功能。年鉴作为信息载体,在满足社会对各行业、各领域的资讯需求方面,不可或缺。要改变传统的编纂意识,跟上形势的发展变化,突出年鉴的时代特色。二是官书色彩过于浓厚。不可否认年鉴带有“官书”色彩,但色彩不宜过分浓厚。不能以记录和宣扬政绩为目的,将年鉴编成部委的宣传品和领导的功劳簿。要正确处理好“官书”与“读者需求”之间的关系。有些年鉴编纂方向出了问题,把年鉴方志化,办成“存史备查”的官书。年鉴记载的重点、服务的重点,要转向事业的发展,有价值有特色的内容上来。客观公正、真实准确地记载本行业或本领域的发展情况,以翔实而丰富的资料内容,为现实服务,为读者服务,为存史服务。三是内容单薄,形式单一,缺乏实用性。在各类工具书中,年鉴出版周期短,资料新颖,反映及时,年年更新,是与现实联系最为紧密的工具书。年鉴的现实性特征体现在它的年度性、及时性和时效性。而年鉴逐年编纂出版,它的连续性和积累性,又加强了它的史册性,就是年鉴具有历史价值。年鉴在强调工具性、资料性、权威性、史册性的同时,更要突出实用性。只有“有用”“有人用”的年鉴才有价值,如果利用价值不大,实用性不强,不符合读者要求,自然不能被社会和读者接受。四是数据不多,统计资料单薄。数字是量的基本表证,所有工作都离不开数据。数据在年鉴中占有重要位置,年鉴不仅要用大量的数据来表示质与量、增加与减少、变化趋势和发展规律,而且年鉴的真实性、系统性、实用性和权威性,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数据来体现的。条目中要多用数据。一部年鉴中数据不多,这部年鉴的资料性就将大会逊色,其使用价值就自然要大打折扣。同样,一个条目如果都是文字表述,很少用数据,对年鉴来讲,不是好条目。所以,条目中要把本行业或本领域各方面的统计数据,尽量收集用上,便于读者查阅。五是片面追求装帧豪华大气,形式呆板。有的年鉴没有把功夫下在内容上,只注重装帧,采用精印精装.版面严重浪费。年鉴是工具书,从内容到形式,应该朴实无华.尽可能减少白边.字体字号设计要有利于增大版面的有效信息容量,防止过大的字号和过多的留白。要“删繁减雍去奢华”。六是缺乏检索功能。年鉴检索系统主要由目录和索引两个部分组成,这两种检索方式从不同角度实现检索要求。目录是将年鉴的全部内容按栏目和不同层次依次序编制的,是年鉴的主要检索手段。索引是根据一定的需求,把一定范围内文献中的有关款目(如人名、地名、书名、主题等)摘录出来,根据一定方法加以排列,以指引读者查找文献包含的知识单元和信息的检索工具。现状是大部分年鉴己编制索引,但也有少部分年鉴没有索引,或索引太简单,没有发挥索引的作用。七是时效性欠缺。年鉴汇辑的是上一年度的文献信息,应该当年出版,不能拖延到下一年度。所以出版周期要加快,力争当年10月或12月底前出版。一些年鉴做到了这一点,有的没有做到。

三、中央级年鉴工作今后的发展方向

我们正处在一个新时代,年鉴工作者要以更加负责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扎实做好年鉴编纂工作。要充分认识编辑出版年鉴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要紧跟新时代的步伐,充分展示各行业、各领域改革发展成就;要创新年鉴体制机制,打造精品年鉴,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读者。

(一)倡导狠抓年鉴质量

1.规范与创新并举。在规范框架设计方面,考虑年鉴整体设计门类要齐全,讲求概全性,科学性,层次性;在栏目与分目设计上,要注重项目归类科学,栏目与分目名称要规范准确;检索手段齐全;要具有行业与部门特色,能代表并反映本行业或本领域发展特征。在规范条目编写方面,条目类型上做到齐全,安排适当,方便检索;条目要素上要以事实为主体,信息密度大,避免工作总结性写法、内容空泛肤浅;条目标题上主题突出鲜明,具有时代及行业特色,准确规范;文字表达上语言通顺,用词规范,文字精练;校对质量上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在规范装帧设计方面,版式设计上各级标题区别明显,版面位置恰当,文字表格插图搭配适当,字体字号规范统一,方便查询与阅读,符合出版规定要求;封面设计上具有本鉴特点,庄重大方,美观新颖;彩图设计上主题突出,新颖大方,文字说明规范;并把好印刷装订质量关。在内容创新方面,不同的年鉴有不同的做法,在规范的前提下,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强化年度总结与发布功能。发布年度特点、年度趋势、年度大事、年度人物,增强社会影响力,发挥年鉴优势,强化年鉴的不可替代性。又如设置专题。重大事件设置新栏目集中记载,发挥出巨大的影响力。再如数据挖掘。统计数据的整合、细化;统计数据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增加逐年可比的数据;展现发展趋势。

2.突出实用性。年鉴的总体框架制定要科学,要有一个符合逻辑的编排,资料分类、栏目级别、标题顺序都清晰明确并保持相对稳定。形式的实用性包括在版式设计、印刷、装帧、用纸等方面的美观实用,符合阅读习惯。从零散资料到一部有序的年鉴直至读者手中成为有用的资料这一过程,是年鉴实用性的实现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实现年鉴使用价值的过程。从原始信息→撰稿人→编者→年鉴,这是年鉴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种信息由零散、粗糙、无序的状态,逐步变成密集、精练、准确、有序。这一过程的实施者是撰稿人和编辑人员。原始材料通过撰稿人的分析、归纳、综合、集中、概括、总结和提炼,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再经过编辑人员的加工和统筹安排,被系统化后形成一部编排合理、资料可靠的年鉴。这时的年鉴所含的信息就是实用信息。从年鉴→读者→有用信息,这是年鉴的应用过程。对年鉴而言,其实用性大不大,撰稿人和编辑人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要办成精品年鉴,必须从年鉴的价值与功用、年鉴的撰稿人队伍、年鉴的编辑队伍、年鉴的编纂内容、年鉴的表达方式、年鉴的读者用户等方面加强研究,从中找出具体的措施和方法来。

3.高标准要求编辑人员及撰稿人。年鉴编辑人员既要懂年鉴知识、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组织协调能力.要认真研究探讨年鉴编纂工作的规律性,对年鉴的框架设计、内容设置、编纂方法等都要进行认真研究,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向精品年鉴编纂水平靠拢。要善于沟通,争取相关编撰单位的领导重视,要充分认识年鉴工作的重要性,对年鉴的编纂工作给予足够的关心和重视,对撰稿人员的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为撰稿人收集资料,撰写稿件,提供良好条件。撰稿单位的领导重视不重视,领导得力不得力,是年鉴质量是否能够不断提高的关键。只有在对年鉴的性质和作用有更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把工作抓得更紧,做得更好。要选准选好撰稿人,让最适当的人写最适当的文稿。在国外,年鉴是非常重要的年刊,地位很高,要想作为年鉴的撰稿人是很不容易的,许多人的文稿想登都登不进去。我们的年鉴也要逐步形成这样的优选机制。要进一步提高撰稿人的业务素质。年鉴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从事年鉴稿件写作工作的撰稿人,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要熟悉本行业或本领域的工作,要有相当的文字水平,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撰稿人必须对整个行业或领域的工作现状有整体的把握和客观的分析;具备高度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够对年鉴文稿做出科学的安排、合理的取舍,分清主次,明确重点,要能够把每年的工作真实、准确地反映出来、记录下来。建立起一支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撰稿人队伍,是提高年鉴稿件质量的重要基础。

4.加强年鉴工作流程管理。管理是为了实现确定的目标而不断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的过程。年鉴编纂部门要学习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从年鉴编纂的特点出发,建立起一套自身的组织管理体系。年鉴编纂工作是一种信息生产,其组织管理工作包括:建立组织机构;规划年鉴框架;组织编撰队伍;编辑审核稿件;印刷出版;销售发行这些环节。这些环节要在规定的时间周期内完成,需要快节奏、网络化、有序化进行,涉及机构、人员、时效和信息等问题。需要明确年鉴工作流程,建立健全编审制度,建立健全校对制度,建立岗位责任制,培训编辑队伍和撰稿人队伍,制定奖罚办法,表彰优秀撰稿单位。

5.规范撰稿要求。一要普及编写知识。写好年鉴条目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也是很光荣的使命。年鉴条目不仅关系到一个部门的工作水平和形象,而且直接关系到年鉴质量。条目篇幅虽然不多,但关系很大,分量不轻。年鉴的编写工作与其他书刊的编写工作是不同的。一般书刊的编写工作以作者为主体,编辑要充分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和风格,不应随意规定作者如何撰写,甚至修改都要事先与作者商量。而年鉴编写则要求所有的撰稿人必须按照编写大纲的要求,按编者统一的规范标准去撰写条目,这就必须确立以编者为主的编写体例。这样才能使年鉴有统一的规范,保证整部年鉴的质量。二要明确写作内容。年鉴必须以统一大纲、统一规范标准编写,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把握好三条:第一条是抓住重点,围绕大事、要事、新事写。要从上一年度本行业或本领域发生的诸多事情中,选择具有指导价值、现实价值和存史价值的内容加以记载。第二条是务必事实准确,真实可信。年鉴既是工具书,也是编年信史,真实性是年鉴的生命力所在。年鉴的条目要选择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信息加以记载,虚假的、错误的信息不仅失去了信息价值,还会使读者误入歧途,产生负面效应。第三条是写出新颖特色。新颖就是选择的角度新,表达的结果有新意;特色就是有本行业特色、有年度特色。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三要规范条目要点。第一,重点突出,陈述清晰,文字精练。避免一般化的堆砌过程,记流水账。尽量去掉那些无实际内容的前言后语,开门见山,直陈其事。无须按照一般写文章的格式去套。第二,精心提炼条目。以上一年度发生的主要事实为基础,内涵适度,即宜窄不宜宽,宜专不宜杂;宜短不宜长;语言不宜太抽象。不要用工作号召或工作部署的用语或不确切的形容词作条目。第三,增强可读性。质量高的条目,主要具备这样的特点:主题鲜明,资料充实,结构严谨,注重造词炼句。四要注重数据问题。条目中除了要多用数据外,还要用好数据。要有统计基本知识,要熟悉常用的、重要的统计指标的含义和使用要求。数据的书写和使用要合乎新版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不要各行其是。统计指标的口径、范围应当符合国家现行的统计报告制度的要求。数据后面用的词语要确切、恰当,切忌评价过高或过低。五要注意写作角度与语言问题。年鉴条目不同于工作总结或工作报告。工作总结或汇报是写给上级领导和本单位干部看的,主要是总结成绩、经验、教训,找出差距和存在的问题,确定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打算,它比较局限于本部门的业务范围和视野。年鉴要面向广大读者、面向社会,它需要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和信息,要写一些让广大读者关心或想了解的内容,二者的写作角度是不同的。作为年鉴条目,要用事实说话。年鉴的本源是事实,文学靠的是虚构,评论靠的是论理,而年鉴靠的是事实。要用实录方法,年鉴记述的资料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能掺假。要把最主要、最基本的事实和现状,展现给读者。挤干水分,把好语言文字关。年鉴条目的写作还需要“冷眼观天下”,即要用冷静的、历史的眼光看待所记的事件,实事求是,不随意褒贬。因为有些事件在发生时具有“轰动效应”,但放到历史长河中则无声无息;而有些事件虽一时不被人重视,但存之愈久愈加珍贵。

(二)鼓励创新年鉴发展的体制机制。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中央级年鉴的发展也存在新生、整合、不进则退的格局。在新时代需要打破常规,创新发展。在这方面一些中央级年鉴也做出了尝试,如:首卷本《中国会计年鉴(资产评估卷)》2015年出版问世;《中国机械工业年鉴》编辑出版系列年鉴成规模;《中国税务年鉴》细分专题年鉴、发展多层次年鉴,体现规模效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鉴》建设网络数据库;《中国法律年鉴》编辑出版英文版。中央级年鉴要不断探索创新体制机制,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来。

(三)加强中央级年鉴的学术研究与培训工作。中国年鉴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年鉴理论的指导。年鉴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年鉴学术理论研究。年鉴学术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年鉴事业的发展。多年来,中央级年鉴工作部积极组织中央级年鉴的同志进行年鉴学术研究,撰写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许多论文被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主办的学术刊物《年鉴论坛》发表。如2012年出版的第三辑《年鉴论坛》上有5篇是中央级年鉴的同志撰写。时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孙关龙在这期《年鉴论坛》的编后语中写道:“一辑刊物上刊登那么多中央级年鉴论文,是过去20多年历史上所稀见的。”同时,中央级年鉴工作部还组织力量参与年鉴论著的编写工作。2009年6月,由线装书局出版的65万字的《行业年鉴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央级年鉴工作部组织编写了“行业年鉴的实践”章节的内容,对行业年鉴发展进行历程回顾、方法展示、经验总结和理论探索。组织参与2013年12月编辑出版的纪念画册《年轮——中国年鉴事业发展35周年》。另外,一些中央级年鉴的同志还参加各类年鉴编纂业务培训班和全国年鉴学术年会。所以说在这方面中央级年鉴的同志有很好的基础,今后在学术研究和业务培训上只会加强不会削弱。

(四)以评奖促发展,发挥辐射引领作用。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曾组织举办过五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分别在1996年、2001年、2004年、2009年和2014年举行。中央级年鉴工作部在这五届评比中承担了中央级年鉴的评比工作。2018年将组织第六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活动,4月份已公布了评比方案,11月1日至11月15日申报,2018年底前完成评审,公示评比结果。然后组织报批和颁奖。通过开展评比活动,旨在检阅4年来中央级年鉴编纂出版质量,展示规范与创新成果,总结编纂出版经验与教训,提高年鉴编纂队伍整体素质和年鉴编纂质量,促进中国年鉴事业繁荣发展。

(五)推动年鉴向数字化、网络化、建立数据库转型升级。年鉴作为行业发展重要的基础数据载体,有互联网以及现代高效、便捷的查询检索方式的介入,将大大提升年鉴的实用功能。多媒体的应用,使年鉴脱离了纸质年鉴的约束,实现数字化、全媒体融合发展,最终以全新的姿态、便捷的形式,提供给读者。其发展趋势:一是数字化转换。数字化是出版物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向。一些中央级年鉴已经完成数字化转化,读者可以在线阅读、根据主题词查询、目录查询、分类查询等。二是网络化发展。随着年鉴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化发展是年鉴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些中央级年鉴申请到专项资金开始建设数据图书馆,开发完成专业数据库。三是全媒体服务。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信息的获取与传播以及服务的提供已经开始全媒体化。一些中央级年鉴已建立起年鉴作者微信群,成为编辑和作者的沟通平台,还将相继建设年鉴综合平台,如创建微信发布平台,建立微信公众号,发布年鉴相关消息和撰写基础知识。开发年鉴数据专题产品,如《中国税务年鉴》打造网络平台,扩大税务年鉴库,将所有税务年鉴纳入年鉴库等。《中国机械工业年鉴》在开通年鉴网的同时,还开通了各个产品的微信号及微博,充分利用新媒体推进年鉴的转型升级,网站和微信等新媒体运作基本跟上了时代的节拍;自2014年起,分别在年鉴封底、综合索引、企业广告及专题等处嵌入相应年鉴网、年鉴微信、企业微信或企业网站等二维码,打通纸书、网站和移动终端三者之间的互联互通。四是网络年鉴试点。目前有一些年鉴编纂单位正在搞网络年鉴试点工作,这项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但可以相信,网络年鉴将从根本上改变年鉴的编纂与出版,年鉴的传输方式更加便捷、迅速。由于采取互联网传送,年鉴出版后,能迅速传送到千家万户,每位读者都可以上网点击或用手机浏览年鉴最新版本和历史版本,既方便查阅,又降低成本。2000年前,开始有极少数年鉴尝试与纸质版同步出版年鉴光盘版,它是纸质版年鉴的数字化翻版,多以PDF形式存储和利用。到2001年前后,中国年鉴的数字化、网络化逐渐取得一定的突破,出现年鉴全文检索数据库(光盘版)这种形式。随着年鉴行业类网站的建立而出现了网络版,有的版本制作有声有色、方便实用,有的在网上公开所有年鉴资料,有的早期的网络版实现文字与图表的结合、音效与图像的结合、动态与静态的结合,为读者查阅提供了方便。随着年鉴数字化、网络化进一步发展,光盘版和网络版的年鉴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对年鉴的需求,年鉴数据库应运而生,即以集团化为基础的年鉴资源整合。由于单种年鉴的数据库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随之出现了资源整合的公司,如:方正阿帕比年鉴数据库,CNKI年鉴总库,收集整合了大量的年鉴资源以年鉴社区为主的年鉴资源整合。随着时代发展,年鉴的内容价值越来越大,但是由于宣传手段的单一,阻碍了年鉴信息化的建设。鉴此,面向社会公众的网上数字年鉴馆、开创年鉴经营创新的网上快速通道和平台,逐步形成具有极大社会影响力的专业化的网上年鉴社区。2015年是数字出版产业的知识服务元年,各年鉴也开始积极探索网络年鉴的创新形态。今后发展方向:一是知识服务。知识服务是年鉴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方向。年鉴是以事实知识元为主的工具书,连续出版的年鉴对内容趋势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传统的纸质年鉴、电子书、数据库类的年鉴,还不能充分展示年鉴的价值。知识服务,建立事实知识体系,并以可视化方式进行动态呈现,改变年鉴的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最大程度发挥年鉴的应有价值。二是知识产品。知识产品是年鉴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落地方式。知识产品是有知识体系支撑的具有专用功能的学习、阅读或工具类产品,其内容组织方式、用户使用模式、功能特点,与传统纸质年鉴或简单的电子版年鉴有着根本区别。三是移动阅读和可视化展示。这是年鉴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重点。当前,国民数字阅读的主要方式是移动阅读。针对年鉴产品的特点,移动阅读和可视化展示能够很好地提升年鉴数字产品的用户体验、加强用户参与感,形成多元化、差异化的产品形态。目前已经有一些年鉴开始进行移动端年鉴产品设计,虽然比较简单,但已经迈出坚实的一步。现在一些中央级年鉴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在没有固定盈利模式的情况下,对网络年鉴仍处在模棱两可阶段。可以预见,未来中央级年鉴将会在网络时代中发展得更加迅猛。

 (六)实施“年鉴走出去”战略。年鉴走出去,有先天优势。内容权威、系统、新颖,不仅是了解当代中国的窗口,也是“妥善回应外部关切”的有效工具。年鉴是外国机构收藏中国相关文献的收藏重点,在各级各类图书馆,优先采购、连续采购、重点报送。在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尤其在欧美国家,有中国文献的地方就有中国的各种年鉴。目前中央级年鉴走出去的渠道还不十分顺畅,关键在于购销信息不对称。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与开发。

(七)每年举办一届中央级年鉴研讨会暨论坛。2017年12月18日,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合肥召开,会议选出了新一届理事会领导班子。在新一届会长办公会上,提出中央级年鉴组织召开研讨会的任务。中央级年鉴工作部为此组织召开三次专题会议,研究落实研讨会事宜。今年是中央级年鉴工作部第一次承办这类大型研讨会,受到全国年鉴界同仁的广泛关注。收到论文近40篇,结集印制了《2018中央级年鉴研讨会暨北京香山论坛论文集》。王守亚刚才做了专题报告,下午安排了专题讲座和论文作者的大会交流。一些同仁纷纷创作诗歌,表达对“香山论鉴”的心声,其中王守亚、郑维桢、张恒彬、贺国成、曲宗生所做的5首诗已印入《2018中央级年鉴研讨会暨北京香山论坛会议手册》。我们将不负所任,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尽力将中央级年鉴研讨会暨论坛办成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

 (八)恢复举办首都年鉴界新春联谊会。首都年鉴界新春联谊会成功举办10多年,已成为一个深受欢迎的品牌。每当迎新年的时刻,首都年鉴界的新老朋友总会欢聚一堂,共迎新春,其乐融融,温暖如春。如2010年2月5日举办的“首都年鉴界纪念中国年鉴创办100周年暨新春联谊会”,120多人参加联欢,时任中国出版协会主席于友先出席联欢活动。2013年1月29日,由中央级年鉴工作部、企业年鉴工作部和北京年鉴社共同举办的“首都年鉴界2013新春联谊会”,100多人参加联欢,文艺表演、嘉宾致辞、抽奖活动,丰富多彩,气氛融洽。时任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守亚专程从合肥赶赴北京参加联欢会,他在新春致辞中说:“首都年鉴界新春联谊会已成功举办多年,它已成为首都年鉴界联系沟通交流的桥梁,成为凝心聚力、增进友谊的平台,成为扩大影响、促进合作的阵地,成为展示才艺的大舞台”。在停办5年之后,我们将恢复举办2019年首都年鉴界新春联谊会,到时欢迎各位新朋老友前来联欢。

各位代表,回顾历史,感慨良多。多少笔耕不辍的身影,已经化为昨天沉淀的记忆;多少辛勤伏案的汗水,终于凝成今天瑰丽的篇章。这些年中央级年鉴工作部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赢得各中央级年鉴同仁的信任与支持,也得到有关行业、部门、单位的认可和尊重。实践证明,在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正确领导下,中央级年鉴工作部是一个有活力,有影响力,有感召力的工作部。这离不开一大批年鉴界领导、专家及中央级年鉴各位同仁的默默奉献,努力耕耘。中国年鉴事业与国家政治进步,经济发展,文化振兴休戚相关。在这个新时代,年鉴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充分认识年鉴的定位和作用,充分彰显年鉴的魅力。展望未来,我们将发扬老一辈年鉴人的优良传统,根据新时代的要求,研究年鉴发展战略,创造性地做好中央级年鉴工作。让我们携手同行,为中国年鉴事业的美好明天,书写新的历史,创造新的辉煌,努力推动新时代中国年鉴事业新发展。

【作者:郑维桢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