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回顾与展望>>年鉴史

《海关中外贸易年刊》的出版始末

点击数:287142013-10-30 00:00:00 来源: 腾龙公司客服中心-19908888867

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海关中外贸易年刊》的出版及其编辑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并表述了对海关史料的研究与借鉴方面的看法。

关键词: 海关年鉴;年鉴史


年鉴史近代意义上的年鉴,最早起始于英国,至今约有400多年的历史。中国则到了近代才开始有年鉴性质的工具书,无论从收录内容、文体结构形式还是从出版周期来看,多数专家认为清同治三年(1864年)出版的《海关中外贸易年刊》(以下简称《年刊》)是年鉴源头的标志性出版物,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年鉴性质的工具书①②③④。

一、《海关中外贸易年刊》的出版及其特点

(一)《年刊》出版前的历史背景

前清时期的定期统计报告制度。清康熙二十三年至二十五年(16841686)闽海关、粤海关、江海关、浙海关设置以后,各关按照贡舶、市舶、行商、夷商、税款等内容,向皇帝及户部上报。统计项目并不固定,仅报货物种类数量,不统计物品价值。自雍正年起,侧重于关税收支统计,建立“满关造册奏销制度”,即定期的统计报告制度,计算时间为一年,由监督署内册房负责编制报表。商人纳税时填“亲填册”(或称“商填册”),海关开给收据(称红单,即“循环册”)。海关以“亲填册”和“循环册”为依据,连同各关税收等情况,填写“稽查册”(或称“稽考册”)上报。报皇帝和户部的专题和清册(即“稽查册”),是前清海关业务统计资料。虽然这些专题和清册一年上报一次,由于内容单调且不对社会公开,仅在官府内部传阅,所以不能确定为年鉴性质的工具书。

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分别与英、美、法等国签订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时,又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及有关章程西方列强从中除获得赔款、割地等外,获得通商、外国人帮办税务等特权。1854712日,英、美、法各派一名税务监督组成的江海关税务管理委员会成立,洋关首先在上海建立。1859年两江总督何桂清任命李泰国为首任海关总税务司。18611月,清政府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委任李泰国为海关总税务司,至此,全国已设有江、粤、潮、津、闽、浙等八个海关,在全国范围正式形成洋关制度。同治二年(1863),李泰国被革职,由赫德继任。

赫德上任后,对监管、征税、缉私、统计、海务、港务等海关事务,建立全面的规章制度,引进西方海关管理模式,还亲自从西方国家挑选财务、统计、稽核、航标等专业人才等。他不但掌握中国的财政命脉,后又兼管邮政、气象观察、海港检疫、同文馆、商标挂号、统管出国参展国际博览会等事宜。虽然任务繁重,但赫德对贸易统计、年刊出版一贯高度重视,下发多篇通令和训示,布置和指导统计工作。

()《年刊》的正式出版

1.《年刊》出版前的近代贸易统计工作。1859年编制的《中外贸易统计》,最早开始于江海关。它不仅是全国海关近代贸易统计的起源,也是全国近代社会统计工作的源头,这在《上海统计志》内已正式载明。统计工作最初创始人是第一任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李泰国和江海关税务司英国人德都德。

各地海关公布贸易统计的起始时间如下:上海的正式海关统计开始于1859年初;广州始于185912月;汕头始于186071日;天津、宁波及福州开始于1861年期间;厦门始于1862年;烟台及长江口岸起于1863年等⑤。

1864年前,各关编制贸易统计内容简单,仅列进出口船只数量、进出口货物吨数等单一统计课目。

2.《年刊》的出版标志近代年鉴的创始。1863年冬赫德任海关总税务司职后,改进海关统计,对外进出口贸易统计与埠际进出口贸易始分别记载。1864217日,赫德签发总税务司署第1号通令,饬令各地海关税务司将其口岸1863年贸易统计册送交江海关税务司。

根据总税务司的要求,在迳送编制统计表的同时,增加年度贸易的文字报告。统计项目计有进出口船只吨数、进口货物货价及花色、出口货物货价及花色、复出口货物、贸易总值、税钞总值、总论、结语等8项,总论部分是对口岸内外贸易情形的统计分析。“对外公开发行最早见诸于世的全国海关贸易统计年刊,是1864年的通商各关对外贸易统计和贸易报告⑥。”即1864年出版的《海关中外贸易统计年刊》。有三部分:贸易报告;货物类编;国内贸易统计。有时因为第二部分的材料过多,就分刊成二卷,所以每年的年刊有三卷的或四卷的。

东海关税务司署设立后,即循例编制全年贸易册论。册论开篇为英中文贸易论略,系对本口岸内外贸易的概略评述。下设税钞、贸易船只、贸易货价、出入内地货物、金银、、旅客、专项等7个栏目。18641月,《东海关贸易报告》首次出版。1882年起,贸易报告并入贸易统计年刊。

3.《年刊》的特点。为什么多数专家认为清同治1864年出版的《海关中外贸易年刊》一直连续出版,直至1948年,至今是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年鉴。我认为专家们主要从年刊(年报)的实际内容和基本特点的广义而定,并不是从狭义的名词解释而定。它有如下特点:(1)《年刊》由政府批准、官方编撰出版并对社会公布。有人认为赫德是英国人,洋人办《年刊》不是政府行为,这是误解。赫德被大清国政府聘为海关总税务司,海关总税务司署是总理衙门的下属机构,赫德建议、策划编制《年刊》完全是政府行为;(2)《年刊》内容广泛,不仅有海关税收、进出口贸易、进出口船舶等基本情况,还有其他情况。例如沿岸贸易、航运、民船贸易、外国桥民及商行、银行、邮政、气象、水文等。而且,连续数据资料非常宝贵。(3)各种数字增长还是减少如实写明,并客观地分析增长或减少之原因。民国时期,杨端六、郑友揆两位学者认为《海关中外贸易年刊》有两个明显的长处:规模大,有事实根据,为当时国内独一无二的刊物;能随时改良,使海关统计日趋完整。

二、《海关中外贸易年刊》编辑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集中编制机构

为加强编印、出版《年刊》等全国各地海关贸易统计的资料需要,18731027日总税务司赫德签发第17号通令,通知各地海关税务司,决定:把统计和印刷从江海关分离出来组成一个独立的机构,其名称为:造册处,由总税务司署的一个成员主管,其职务为税务司。已被选为统计科税务司的人为廷得尔先生(MrECTaintor)。(英文名称为:Statistical Department1932年改称为统计科。)专设一位税务司主持其事,直接归总税务司管辖;各地海关税务司应按季、按年将编造的贸易报告书,逕寄造册处,以汇总编印;成立造册处印刷局,负责印制《年刊》、表报和一切文件;兹派廷得尔常驻上海办公。

(二)《年刊》制度的不断改进

1865年起,各口岸海关税务司开始按总税务司要求缮写本口岸年度贸易报告。该贸易报告属于海关贸易统计的一种特殊类型,以文字记述为主,内容涉及各口岸贸易(包括贸易统计数据)、政治、经济、社会等情形。1867年起,总税务司署指派专职税务司汇总各关贸易统计表册,编制全国海关的年度贸易统计,载入《年刊》。该年度贸易统计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全国贸易及税收(“辑要”),另一类为各关(各口岸)贸易统计。

1874年,总税务司署造册处设立,将各地海关的统计工作纳入统一管理之中,逐渐颁行完善海关各项统计制度的措施。据此,统计指标为商品价值、进口货原产国、出口货运销国、金银与货币等项;1897年兼办邮政后,加上邮包的统计指标。货品分类以海关进出口税则作为海关统计商品目录。统计价格,进口货物以到岸价格加进口税、费,出口货物以离岸价格加出口税,统计价格单位以海关两为统计单位。

1875年,总税务司署造册处在各关编写上报各口岸年度贸易报告的基础上,开始编写全国海关年度贸易报告。贸易报告主要根据口岸及地区特点,以贸易及社会、政治、经济等诸多情形来分析贸易状况,或以部分贸易统计数据比较来阐述贸易变化及特点等。

1930115日,代行总税务司职务的华善签发总税务司署第4133号通令,1930年起,所有各口岸发行之单册贸易报告均停止出版,只出版由造册处所主编惟一包括全国贸易之报告。

1931612日,总税务司梅乐和签发第4244号总税务司署通令,设立编制统计表办公室,编制全国海关对外贸易统计月报;成立中央统计处,并装有与世界先进国家近似之制表机器,以使海关统计与其他国家统计趋于一致。

“上海,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意义年鉴的发源地。因为早在清同治年间上海海关(江海关)就创办了《海关中外贸易年刊(一说年报)》并连续出版,乃是中国年鉴的先声,它近乎当今的统计年鉴⑦。”

三、对海关史料的研究与借鉴

中国首次出现年鉴性质的刊物是《海关中外贸易年刊》,因为《海关中外贸易年刊》是新关(洋关)主办,由总理衙门聘用的洋人赫德等所操纵,势必涉及对《年刊》的历史作用的评价,这就要求我们实事求是、科学准确地给予评估。

1.不忘耻辱历史,但又要面向未来。近代海关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色彩,《年刊》曾是西方列强侵略、干涉、控制中国的情报资料,我们不能忘记过去耻辱历史。但是我们又要面向未来,它的统计制度是先进的、科学的,统计数字是准确的、系统的。正如海关史研究专家陈诗启说:“我们欣赏这部书的资料价值和渊博内容,我们同意‘序言’所说的‘在中国海关的发展和活动中,赫德在一段很长时间里一直起着推动作用’的评价;但是我们不同意它把赫德打扮成为‘维护中国利益’、‘提高中国的福利’、‘对中国人富有同情心’的评价⑧。”

2.使古代封闭的奏折和表册统计转变为近代先进公开的统计制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社会效应。《年刊》的前身1859年编制的《中外贸易统计》是全国海关近代贸易统计的起源,也是全国近代社会统计工作的源头。《年刊》等工作把封建落后的海关统计推动到先进的近代统计,并使全国统计带入到近代统计。

3.《年刊》的出版和发展,推动了海关兼办事务邮政、灯塔、商标挂号、世博会等发展。例如,把古老落后的中国邮驿制度推动到近代邮政制度;把古代宝塔型航标推动到技术先进的近代灯塔等。海关所出的各种报告,在近代中国是最有历史最有价值的经济纪录。凡是研究中国近代国内外贸易及关税的,没有不以它为根据的。社会科学的研究,更重视数字和图表,《年刊》的统计恰恰可以供给最有系统最具权威的资料⑨。

4.《年刊》的出版和发展,为大批专家、学者提供浩如烟海而且非常珍贵的原始资料。在晚清时期、民国时期、新中国时期,《年刊》不但为研究海关及其兼办事务提供参考资料,而且为研究社会政治、经济、金融、科技、工业、外交、交通、进出口贸易等领域提供比较完整、比较准确的参考数字和分析资料⑩,所以,《年刊》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重视和关注。

5.《年刊》等统计不但具有历史作用还有现实意义。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重视海关统计。早在1950年初,海关总署就设立统计处,将上海的统计机器拆迁到北京,采取多种方式组织收集统计资料,使1949年的《海关统计年刊》于1950年脱稿付印,保持了海关统计的连续性。195010月,周恩来总理在政务院第53次会议上指出:旧海关有许多业务行政技术方法是有用的,如海关的统计就是比较可靠的。周总理还亲自为《海关统计》刊物题写了刊名。建国后,海关中外贸易统计的实际内容,毫无疑问都是当代业务数字和分析资料,但同时也是合理地借鉴和运用建国前《年刊》等海关编制出版的贸易统计框架、程序、方法等。

国务院批准,从1981年起对外正式公布中国进出口贸易情况时使用海关统计数字。1984年经国家统计局批准,海关统计作为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统计,并定期向联合国提供。1986年,国务院再次明确公开发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数字以海关统计数字为准。1990年创编《海关统计年鉴》(中文和英文两种版本),实际上它是《海关中外贸易年刊》的继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海关中外贸易年刊》等近代中国海关史料,在当时年代内是独一无二的,对封建落后的海关制度转向先进的近代海关制度起到推动作用,许多珍贵近代海关史料对当代海关、贸易、邮政、海务、港务、商标、世博会等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① 赵秀富:《年鉴编写1001994》,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② 孙关龙:《年鉴与地方志的比较研究》,载《年鉴信息与研究》2008年第56期。

③ 贾辉铭:《年鉴的起源与发展、性质与功能》,载《年鉴编纂理论与实践研究》,182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④ ⑤ 《中国外贸史》(1931年版)。

⑥ 《中国海关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2004

⑦ 姚金祥:《志海学泳集》,方志出版社,2007

⑧ 魏尔特著,陈孜才等译:《赫德与中国海关》。

⑨ 《海关制度概略丛刊》,上海总税务司署统计科印行。

⑩ 托马斯·莱昂斯著:《中国海关与贸易统计》(18591948年),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上海海关 张耀华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