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年鉴研究

加强校对工作 确保年鉴质量

点击数:28552008-07-15 00:00:00 来源: 腾龙公司客服中心-19908888867

年鉴是系统汇辑上年度重要文献信息的资料性工具书,所载资料真实、全面和准确,而且是逐年连续出版的系列性史册,供人查考,助人明辨,给人启迪。文字差错率是衡量年鉴质量的重要标准,如果错漏百出,必然会影响年鉴的质量,甚至误导读者,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年鉴编纂者必须重视年鉴内容的校对,历次全国年鉴评奖都把校对作为评价年鉴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从第三届全国年鉴评奖开始,更是把校对质量合格作为参评的前提条件。如果一部年鉴的校对质量不合格,就失去了参评资格,由此可见校对在年鉴编纂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在此结合参与《宜昌年鉴》校对工作的实践,谈谈提高年鉴校对质量的方法与途径。

一、强化质量意识,提高校对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随着出版事业的发展,校对工作越来越受到出版单位的重视。许多出版单位设立了专门的校对机构,负责出版物的校对工作。由于年鉴多是各级地方志部门负责编纂的,单位人员少,工作任务重,不可能设立专门的校对机构,配备专门的校对人员,基本上是实行编校合一的制度。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编辑与校对毕竟性质不同,高水平的编辑人员不一定是高水平的校对人员。校对是一项既费时间又费精力的工作,它需要校对人员具有广博的知识、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近几年来,为了确保《宜昌年鉴》质量,我们在把好篇目关、政治关、事实关、保密关和编辑关的同时,始终把提高文字校对质量作为年鉴质量管理的难点和重点。一是强化质量意识,提高校对人员的政治责任感。每次校对之前,我们都要运用以往校对失误造成种种不良后果的事例,开展质量意识的教育,明确年鉴校对的重要意义。通过教育,促使大家保持强烈的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到质量是年鉴的生命,是发挥年鉴服务作用的基础和保证。校对质量出现差错就是工作的失职,就是对读者、对年鉴事业不负责任的表现。从而在思想上真正重视年鉴校对工作,加强责任心,增强责任感,树立决不放过一个错字的责任感,较好地解决了那种“一本书中有几个错字无关大局”的错误认识。二是加强岗位培训,不断提高校对人员的业务素质。校对人员的业务素质,对把好校对质量关非常重要。我们始终把加强校对人员的校对知识技能的培训放在重要位置。要求每个校对人员必须学习校对业务知识,我们也舍得花本钱,为大家报销学习费用。几年来,我们先后为每个校对人员购买了《年鉴实用手册》,订了《年鉴信息与研究》、《中国地方志》、《湖北方志》等业务学习资料。与此同时,我们还经常组织校对人员学习校对知识,交流校对体会,并请报社的专业校对人员为大家讲授校对业务课,提高了校对人员的业务能力。三是制定校对规则,对校对事项作出具体规定并认真执行。校对工作是年鉴的重要环节,必须十分重视,用制度作保障。因此,我们制定了《〈宜昌年鉴〉校对规则》,对校对工作的责任、权力和利益都作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用责权利分明的制度作保障,从而使《宜昌年鉴》的校对质量逐年提高。

二、创新校对方法,努力把差错率降到最低点

《宜昌年鉴》作为一部地市级的地方综合年鉴,涉及面广、内容庞杂,每年的文字在100万字至120万字之间,校对任务十分繁重。因此,要保证校对质量,减少差错,必须创新校对方法,认真做好校对工作,才能把差错率降到最低点。为了切实提高校对质量,我们参照《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关于严格执行期刊“三审制”和“三校一读”制度保证出版质量的通知》和《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结合《宜昌年鉴》编纂实际,学习和借鉴《广州年鉴》、《镇江年鉴》等省市年鉴校对的经验,逐步摸索和形成了“五结合”的校对方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1.分散校对和集中校对相结合。2000年以前,宜昌市地方志办公室的主要工作是编纂《宜昌年鉴》,全体工作人员都是《宜昌年鉴》的编校人员,从组稿、编辑、一校到终校大家自始至终参加,实行编校合一的编纂方式。每个人负责几个篇目的组稿、编辑和校对工作。2000年宜昌市第二轮修志工作启动后,部分同志承担了修志工作任务,不再负责年鉴的组稿和编辑工作,只承担年鉴的部分校对工作。为了保证年鉴的校对质量,我们从2000年起实行分散校对和集中校对相结合。即一、二、三校由办公室全体人员分散进行校对,从四校开始,集中部分人员实行封闭式校对,集中吃住,集中校对,没有特殊情况不和外界联系,尽量减少干扰,把全部精力用在年鉴文稿的校对上,对提高年鉴的校对质量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2.自编自校和交叉校对相结合。年鉴的编辑同时负责校对工作,实行自编自校,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责任明确,编辑人员对稿件熟悉,对作者也熟悉,发现问题还可以与作者及时沟通。但往往因为熟悉,有些问题不容易发现,而出现不应有的差错。如何避免这一情形,使文稿少出差错呢?我们感到在自编自校基础上,再进行交叉校对,可以克服因熟悉而不容易发现的问题,尽可能减少文稿的差错。《宜昌年鉴》2000年以前实行自编自校的方式,每年看清样时都会发现不少差错。2000年校对时,我们在自编自校后再实行交叉校对,发现了许多自编自校时没有发现的问题,差错率明显减少。此后每年我们在自编自校后再进行交叉校对,一直延续至今,对提高校对质量起到了明显作用。

3.文字校对和数据校对相结合。由于综合年鉴反映的是一个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的基本情况,所以数据在全书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我们感到,如果一部年鉴文字没有什么差错,而数据却前后矛盾、错漏百出或表格数据与文内数据不相符,将会严重影响年鉴的使用价值和权威性。因此,数据的核对在年鉴的校对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在年鉴校对工作中,不仅注重文字的校对,而且十分注意数据的核对。我们发挥财务人员对数据非常敏感的特长,明确由单位财务人员专门对数据进行校对。校对中,财务人员反复核对文稿中的数据和表格中的数据,从而保证了年鉴中数据的真实、准确和权威性。

4.全书校对和重点篇目校对相结合。年鉴作为一种资料性工具书,是由许多篇目组成的。不同的篇目记述不同的内容,相同的内容在不同的篇目中出现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宜昌年鉴》“大事记”、“宜昌概貌”和“统计资料”等篇目的内容就和其他百科篇目(如“工业”、“农业”、“交通邮政”、“社会生活”等篇目)的内容有交叉、重复的现象。在涉及这方面内容时,就要注意和其他篇目的相关内容进行核对,以免出现各篇目之间的相互矛盾和不一致,从而保持全书的整体性、一致性。例如“宜昌概貌”中提到的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等一些全市性的主要数据,在“工业”、“农业”和“统计资料”篇目中就必然会涉及。因此在校对时,我们要求校对人员把全书校对和重点篇目的校对相结合,注意对相关篇目的数据进行核对,确保全书数据的统一性和准确一致。

5.名称校对和重大事件校对相结合。综合年鉴作为记载一个地方上一年度基本情况的地情工具书,涉及的地名、人名、单位名称和年内发生的大事、要事和新事特别多,而这些名称和事件可能会在全书的任何地方出现,稍有疏忽就会出现差错。比如有的地名不详细,人名用字不对,单位名称乱用简称或者前后表述不一致;有的事件“大事记”中和百科篇目中对时间、地点、人物记述的不一样,等等。因此,我们在校对时,对地名、人名、单位名称和事件都要进行反复核对,尽量防止出现差错。

三、开展“捉错”活动,不断提高年鉴的校对质量

为了提高校对质量,我们从2004年起开展了《宜昌年鉴》文稿的“捉错”活动,并作为一项制度年年坚持下去。一是精心组织,明确“捉错”内容。我们利用《宜昌年鉴》文稿送出版社审稿至返回的这段时间,将《宜昌年鉴》的所有文稿都作为“捉错”对象,发动地方志办公室所有工作人员参加“捉错”活动。办公室从领导到一般干部,除有急事外,其他工作一律暂停,集中精力,全力投入,把“捉错”活动作为办公室当前的中心工作来抓。二是严格按照标准,统一认定差错。对于大家在“捉错”活动中发现和提出的差错,我们成立了三人认定审核小组,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按照类目逐一审定。认定后返回校对人员复核,凡校对人员有不同意见的,再经审核组讨论复议。2004年“捉错”活动提出和发现差错30多个,最后认定差错14个。以后差错逐年减少,到2007年,提出和发现的差错只有10个,最后认定差错4个。三是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提高大家参与“捉错”活动的积极性。每年“捉错”活动结束后还进行了认真总结,并针对较为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讲评。

几年来,通过开展“捉错”活动,提高了《宜昌年鉴》的整体质量水平,使《宜昌年鉴》的校对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宜昌年鉴》在2004年第三届全国年鉴评奖中,荣获“中国年鉴奖”暨综合一等奖;在中国地方志系统首届年鉴评奖中荣获特等奖。2005年,《宜昌年鉴》在第二届全国年鉴编校质量检查评比中获得一等奖。2006年,《宜昌年鉴》在第三届全国年鉴编校质量评比中又获得了特等奖。2007年,《宜昌年鉴》在湖北省首届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奖中荣获综合特等奖。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