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年鉴研究

走上法制轨道的年鉴创新与发展趋势

点击数:29902008-09-24 00:00:00 来源: 腾龙公司客服中心-19908888867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各级地方志机构编纂省、市、县年鉴愈来愈多。从而,壮大了中国年鉴的队伍,有力地提高了中国年鉴的质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年鉴事业的发展。年鉴与地方志也攀了亲,成为了亲家。20065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令,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地方志书每20年编修一次,每一轮地方志修编工作完成后,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在编纂地方综合年鉴、搜集资料以及向社会提供咨询服务的同时,启动新一轮地方志的编修工作。”《条例》不但把中国地方志工作纳入法制轨道,而且把年鉴与地方志的亲缘关系也纳入了法制轨道。在20世纪,随着年鉴的兴起,在中国曾出现年鉴代替地方志说和方志年鉴化的主张2)(3。在21世纪,随着《条例》的贯彻实施,方志办编鉴渐成中国年鉴界的主流,又出现年鉴方志化的主张和倾向。因此,全面深入地系统地探讨年鉴与地方志的两者关系,既是当前年鉴和地方志编纂工作迫切需要理清楚的一个重要实践问题,又是涉及年鉴和地方志健康发展,以及提高中国年鉴和地方志质量需要搞清楚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过去对年鉴与地方志两者关系的探讨已发表不少文章。据笔者初步统计,截至20088月底,仅在《年鉴信息与研究》杂志上就发表过15篇专文(含其原名《年鉴工作与研究》19911994年发表的7),《年鉴通讯》19821990年也发表过6篇,共计21篇;谈及两者关系的文章则更多。笔者拜读这些文章后受益匪浅,这些文章都有一定的质量,有的质量相当高。为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更好地推动年鉴和地方志的创新,铸造高质量年鉴和地方志、名牌年鉴和地方志,对两者关系的广度和深度都需要作进一步探讨。故而,本文拟较为全面系统地探讨年鉴与地方志的关系,意在“抛砖引玉”。

    

一、年鉴的历史

    

    年鉴对中国而言是舶来品,故分世界年鉴史、中国年鉴史两部分叙述。

    1.世界年鉴史

    对世界年鉴的发展史,笔者根据现掌握的资料初步把它划分为四个阶段:初始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和多元化阶段。

    ① 初始阶段(16世纪至1731年)。

     年鉴的一个重要源头是古代历书。在英语中,年鉴类出版物有almanacyearbookannual三种称谓4。其中,almanac在英语中是个外来词,源自阿拉伯语中的almanckh一词,本意是宿营地、时间、天气,后来成为历书的代名词。历书是人们用来记录天象(含天文、气象)及其对天象进行祭祀、占卜等情况和事物的文献,是人类认识和把握天象的重要工具。迄今在国外发现的古历书最早形成于公元前13世纪古埃及拉美西斯王朝时期的历书,现存大英博物馆5。它以古埃及文字、符号记有年、月、日的天象,以及红黑两色预卜吉凶。中国是个农业古国,不但有公元前13世纪前后的殷历,还有公元前17世纪前后的豳历,公元前21~前17世纪的夏历,有人认为还有更早的黄帝历、颛顼历等6。从almanac一词源于阿拉伯语得知,最早传入欧洲的历书是中东的历书,而不是古代中国的历书。

那么,历书是在什麽时候在那里演化为年鉴的?据1907年德国出版的《梅耶大辞典》说:“从16世纪开始,欧洲的年鉴才逐年出版。从17世纪起,才在天文气象资料之外加上各种情况报道”7。这里讲了“逐年出版”,“各种情况报道”,这为年鉴的基本特征,也是历书演变为年鉴的重要标志。所以,笔者取它的“16世纪开始”一说。

又,从yearbook一词的发展看,目前发现其最早的实例是《英国法院年鉴》The English Legel Yearbook。出版于1534年,亦为16世纪8 。

再,由annual一词的发展看,目前也没有发现早于16世纪的年鉴。当前流行的最著名的有《记录年鉴》(Annual Register9

依据上述记载,笔者现采用年鉴“16世纪开始”一说。当时,欧洲文艺复兴掀起,欧洲科学、文化发展活跃,地理大发现出现,使新知识、新资料、新事物大量涌现。历书已不能满足人们要求,于是其内容扩展,并及时更新;加上印刷术的进步,使逐年出版成为可能,从而转化为年鉴。所以,笔者多次讲过,古代社会需要历书,近代社会需要年鉴,或说农业社会需要历书,工业社会需要年鉴。

    国内有文章说,年鉴始于公元前13世纪的古埃及。这个结论是站不住的。那时确有almanc一词,但是当时中国还没有发明纸,更没有西传欧洲等,古埃及当时用的是泥版,不可能逐年出版;内容又限于天象。因此那时的almanc是历书,不是年鉴。对这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李今山教授有一段非常精彩且有风度的叙述。他说:“这个差错发生在一些文章(中),包括笔者的几篇文章误把应为历书的意思译为年鉴,从而把年鉴诞生的时间提前到(公元前)13世纪。19913月(《年鉴工作与研究》第1期发表笔者的《年鉴的起源、演变和发展》一文)才将这一问题做了纠正,作为这一错误说法的始作俑者,我做了更正。1983年至1991年约8年的时间,这一错误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影响深远,甚至1997年出版的有关年鉴的著作,仍沿用当时为内部刊物发表的不成熟的文章中的观点,就应该进一步作辨证”10。有人认为,1292年英国罗杰尔· 培根(Roger  Bacon1214~1294)曾编纂过一部Almanac,说它是欧洲年鉴之始”。李今山教授考证罗杰尔·培根只用过Annanac,没有编过它;1920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有罗杰尔·培根条,此条说他用的是历书,不是年鉴11。还有人说:“ 1475年,德国天文学家、数学家瑞基欧门特纳斯(Johannes Regiomotanus,现中译为雷乔蒙塔努斯,笔名为约翰·米勒,Johann Muller)编写并印刷出版了一部年鉴,据哥伦布航海日记载录,他和他的助手正是凭借该年鉴中的一张天文表而发现了美洲。”据李今山教授考证,该书是这位天文学家出版的系列丛书《大众历书》中的一本,不是年鉴12。《大英百科全书》中有此人条目,译为雷乔蒙塔努斯,说他编的是《航海历书》,1474年发表。他于1476年过世,时年才40岁(1436年生)13

该阶段大致到1731年。此阶段年鉴的特点:

    a)受历书影响大,许多年鉴的内容偏重天象。

b)开始出现综合内容和其他内容的年鉴,较著名的有英国的《英国法院年鉴》(The English Legel  Yearbook1534年);法国的《列日年鉴》(Almanach Liegeoi1636年),现知法国的第一部年鉴;美国的《新英格兰年鉴》(An Almanack for New England for the Year1639年),现知美国的最早年鉴;德法合编的《巴黎外交年鉴》(1679年)。还有英国1680年出版的家庭生活、医疗方面年鉴《老月年鉴》(Old moons Almanack)等。

c)年鉴中心在英国。年鉴当时在英国有相当高的地位,年鉴的出版要由女王特批。从1575~1775年整整200年间,英国女王特批给两家出版单位出版年鉴(后又增添剑桥大学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年鉴)。

②形成阶段(17321867)

    美国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编纂的、1732年出版的《穷人理查德年鉴》(Poor Richards Almanac)为其始点。它的出现,似标志近现代年鉴形成。该阶段的特点:

a)脱离历书的影响,内容大大扩展。出现综合性年鉴《穷人理查德年鉴》等。

b)品种有较大增加。仅美国费城一地方就已由六种年鉴出版发行。

c)年鉴中心扩展到西欧。除英国外,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都出版不少年鉴。美国也出了不少年鉴。

该阶段著名年鉴还有美国1793年创建、至今仍在出版的《老农夫年鉴》(The Old Farmers Almanac),有英国1838年出版的《论坛年鉴》(The Whig Almanac,又名《辉格党年鉴》等。

③ 发展阶段(18681979年)。

随着产业革命(或说工业革命)相继展开和完成,迎来了年鉴大发展阶段。此阶段以美国1868年创建《世界年鉴》(全名为《世界年鉴与事实手册》、The Warld  Almanac and Book of Facts)为始点,至20世纪70年代末。此阶段年鉴的特点:

a) 品种和数量大增。据1923年英国伦敦芬斯博公共图书馆馆长H.C.T.坎农编辑的《年鉴分类指南》,书中介绍欧美各国年鉴的品种已达1700种之多。发行量也大增,《世界年鉴》年销售量从数千到数万、数十万以至数百万。英国简氏兵器系列年鉴在世界60多个国家热销。

b)质量显著提高,出现一批特色化、风格化有个性的年鉴。如《世界年鉴》创刊至今,已成为北美最畅销的出版物。如英国1869年创刊的、出版至今的《惠特克年鉴》(Whituicers Almanack),保持欧洲年鉴的传统,每卷都载有丰富的天文、历法知识,提供有关星座、太阳、地球和其他星球的当年情况,还介绍世界各地的主要历法及其当年的情况,如印度历法、伊斯兰教历法、罗马历法、中国农历等。

c)开始出现系列年鉴。如英国1898年推出《简化世界战舰年鉴》,现已形成由数十本各种兵器年鉴组成的简化兵器系列年鉴。美国医学年鉴出版社出版医学系列年鉴,达近50种之多。

d)年鉴中心转移到美国。年鉴大国从欧洲扩展到美洲,进而到亚洲日本。国内有文章说1757年的《古今净琉璃剧目年鉴》为日本第一部年鉴,李国新教授考证指出它是一部净琉璃(日本一种古典音乐)剧目的选集,不是年鉴,所以不是日本最早的年鉴14。据《日本大百科事典》介绍,日本第一部年鉴是1876年出版《万国年鉴》。1882年编纂出版知名的《日本帝国统计年鉴》,到1939年当年已出版100多种年鉴。但是,真正的年鉴强国是美国。《世界年鉴》已在美国享有与《圣经》一样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年销售量都以百万计。

     ④ 多元化阶段(1980年以来)。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年鉴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中国年鉴奇迹般的发展,促使世界年鉴进入到多元化阶段。2002年冬在南京、2003年春“非典”期间在西安,笔者讲述世界年鉴发展史时,也分出了这个多元化阶段,但当时又说这个阶段是否立得住,很大程度要看中国年鉴的未来发展。21世纪以来,中国年鉴在以重质量提高的同时,数量依然在奇迹般的发展。尤是2006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发布《地方志工作条例》令,把省、地、县三级编鉴纳入法制化轨道。所以,笔者现已用较为肯定的态度讲述这一个阶段。此阶段的特点如下:

a)名牌年鉴独领风骚。美国除前述的《世界年鉴》、《老农夫年鉴》外,名气较大的年鉴还有1923年创办至今的《美国百科年鉴》、1938年创办至今的《不列颠百科年鉴》,1975年创办至今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年鉴》等。英国除前述的《惠特克年鉴》外,还有1826年创办至今的《政治家年鉴》、1926年创办至今的《欧罗巴年鉴》、1961年创办至今的《世界大事年鉴》,以及前述的简氏武器系列年鉴等。日本有1919年创办至今的《每日年鉴》、1924年创办至今的《朝日年鉴》、1949年创办至今的《读卖年鉴》、1949年创办至今的《时事年鉴》等。

b)无纸化年鉴问世。从光盘到电子年鉴、网络年鉴,而且发展势头很猛,现已与纸质年鉴共分天下。

c)亚洲崛起。日本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马鞍形发展,20世纪80年代年鉴的编纂出版达到高峰,1984年出版年鉴达35115。更重要的是中国年鉴的崛起,使世界年鉴大国的行列第一次有了一个欠发达的国家,即发展中的国家(详情见后)。

   d)年鉴理论研究的深入。主要在中国,而且有一本专门的刊物《年鉴信息与研究》(创刊于1991年,当时名为《年鉴工作与研究》,1995年改现名),它是现知世界唯一的一本年鉴理论刊物;专著已正式出版约20部,其中笔者最欣赏的是许家康的《年鉴入门与创新》,它信息量大,有理论有实践。论文和文章数千篇,学术年会已举办十届,论著评奖已进行到第五届,各种研讨会、研讨班、培训班累计百余次。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年鉴质量的提高和中国年鉴事业的发展。

     纵观世界五百年发展史,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性的意见:

①年鉴源于欧洲,由历书演化而来,但它不是历书。两者的根本区别有两点(见表1)。

                        

1   年鉴与历书的根本区别

项  目

  

  

内 容 

编纂出版形式       

横陈百科

逐年、连续

局限于天象

不逐年、不连续

②农业社会需要历书,工业社会需要年鉴。年鉴源于16世纪,为文艺复兴之时,工业社会之初。随工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在工业革命时代获得大发展,在信息时代则有更大发展余地。 

③世界年鉴的编纂和出版中心,大致随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而转移,从英国→欧洲大陆→美国→多中心(美国、西欧、东亚,当代中国也加入这一个历程)。即从1618世纪以英国为中心,到1819世纪扩展到以欧洲为中心,1920世纪70年代转移到美国为中心,20世纪80年代以后,扩展到东亚,形成多个编纂和出版中心(美国、西欧。东亚)。

2.中国年鉴史

    有人说《宋史·艺文志》上已刊有《年鉴》书名,这是中国年鉴之始。这个说法是需要商榷的,因为该书已失传,不知其内容,不能望文生义。高尔基(苏联)在1916年~1918年创办过名为《年鉴》月刊,这是一个政治性、文艺性刊物,即名为年鉴,但不是年鉴性质的刊物16。一些文章和书籍还宣称马克思、恩格斯都曾为《德国年鉴》写过文章,马克思还曾主编过《德法年鉴》,以此强调年鉴的光荣历史。事实上,《德国年鉴》和《德法年鉴》都是哲学类人文杂志,既不是年鉴类工具书又不是年鉴方面的杂志17。还有人说,年鉴界有法国年鉴学派。殊不知法国年鉴学派是一个历史学的派别,不是年鉴界的理论学派18。日本所谓第一部年鉴《古今净琉璃剧目年鉴》(1757),据考证它是一本古典音乐剧目的选集,即名为年鉴,却不是年鉴方面的书籍。以上事例都告诉我们,望文生义是要出差错的,是否年鉴一定要按其内容定性。有人说:中国年鉴是20世纪初经由日本传入;也有人说:中国年鉴至20世纪、30年代才由日本传入。这两种说法都不符合客观事实。现知中国第一部年鉴是清同治三年(1864)出版的《海关中外贸易年刊》。至今100多年,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①外国人办年鉴阶段(18641908年)。

    1864年出版的《海关中外贸易年刊》,是由当时把持中国海关大权的海关总税务司主办。这是一个洋人掌权的机构,掌权人先后是英国人李泰国、赫德、安格联、梅乐和,以及美国人李度20。其权力大至几乎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中国的运输、教育、气象台由它操纵,邮电由它主办……故《海关中外贸易年刊》刊登大量有价值的史料。还有外国传教士在澳门、香港办《澳门年鉴》、《香港年鉴》等。现查到《澳门年鉴》1879年始编,现存有188519861890年年鉴等。

    中国1864年开始编年鉴,比日本的《万国年鉴》早10多年。有人奇怪,怎么中国办年鉴比日本还早?实际上不奇怪。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门户开放,外国人涌了进来。中国一些有识人士,如林则徐、魏源等,他们编《四洲志》、《海图国志》等,提出“取夷人之长攻夷人之短”等主张。他们的思想在中国没有开花结成果,在日本却开了花、结了果。日本的“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成功了,中国的洋务运动失败了,戊戌变法也失败了。短短二、三十年,日本发展了,就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打败了中国。

 这个阶段的特点:

a)洋人编纂中国年鉴,或以洋人为主编纂中国年鉴。

b)中国年鉴种类少、数量少。

c)《海关中外贸易年刊》等年鉴的资料价值高。

②中国人始编年鉴和初始发展阶段(19091979年)。

    现知中国人出版的年鉴,最早是清宣统元年(1909)由奉天图书馆出版的、奉天提学司图书科科员谢荫昌翻译的《新译世界统计年鉴》,内容是世界各国1907年统计资料。是翻译日本统计局长编的《世界年鉴》而成。谢荫昌是按奉天提学司使卢靖的旨意所作。卢还组织出版《最新世界统计年鉴》、《世界教育统计年鉴》、《欧美教育统计年鉴》21。这是中国人主持出版的第一批年鉴,卢是中国年鉴出版事业的开创人。现知中国人编纂的第一部年鉴,是1913年由上海神州编译社年鉴编辑部编辑的《世界年鉴》,这是部综合性年鉴,包括世界各国历法、天象、地理、文化、教育、军事、经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风俗习惯等。内容较简略,资料不够新,但对中国人当时了解世界起了重要作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出现一个年鉴编纂出版小热潮,据有关统计资料指出,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中国出版各种年鉴约20022。其中,影响较大的是1924年商务印书馆组织编纂出版的《中国年鉴》。为综合性年鉴,内容分为土地人口、政治军事、财政金融、交通水利、农业商业、教育、宗教等类,并对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和近况加以简要说明,篇末附有多种资料。全书统计资料约占全书篇幅的三分之二,出到1928年,共出四册。上海《申报》年鉴社编辑出版的《申报年鉴》,1933年创刊,为综合性年鉴,出版到1936年,还有1942年本,共出5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第一本年鉴是《开国年鉴》,1950年有天津进步出版社出版。1950年大公报社创办《人民手册》,以后逐年出版,一直出到1965年,这是不以年鉴命名的年鉴,内容翔实,为综合性的年鉴,中国年鉴史上一部重要年鉴。再一部年鉴是1953年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创刊的《世界知识手册》,1958年改名《世界知识年鉴》,反映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概况的综合性年鉴,出到1965年。还出版《中国体育年鉴》、《中国摄影年鉴》等专科性年鉴;翻译出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统计年鉴》、《阿尔巴尼亚年鉴》等外国年鉴。此外,还内部出版几部统计年鉴。“文化大革命”前,这些年鉴全部停刊。“文化大革命”中,仅有1973年科学出版社翻译出版美国的《科学年鉴》一种,直到1979年。

    这个阶段的特点:

a)中国人自己编纂、出版年鉴,且当时对年鉴已有很高认识。

b)年鉴的编纂出版断断续续,寿命都很短。1949年以前,长的仅四、五年,多数一二年或二三年。其中,《上海市年鉴》19351948年断续出版6卷。《江苏省教育会年鉴》从19161926年连续出版11卷,为当时出版时间最长和次长的年鉴。

   c)种类不算少,但印刷和营销数量少,在中国没有产生重大影响。有一定影响的,如《申报年鉴》、《中国年鉴》、《人民手册》、《世界知识年鉴》等。

③蓬勃发展阶段(1980年至今)。

    1978年是中国历史一个重大转折年份。1979年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一任总编辑姜椿芳向邓小平报告,拟出版与中国大百科全书配套的《中国百科年鉴》。邓小平说:编辑出版年鉴,很有必要,这是国家的需要,四化建设的需要。从此,在改革开放推动下,中国年鉴事业走上快速发展之道。速度之快,是世界年鉴史上没有过的,也是中国文化史上少见的。

1979年全国仅一种年鉴,为《科学年鉴》,还是翻译国外的年鉴。1980年全国问世6种年鉴,《中国百科年鉴》、《中国出版年鉴》、《中国历史学年鉴》、《世界经济年鉴》、《自然杂志年鉴》(后改名为《自然科学年鉴》)等5种新编年鉴,加上继续出版的《科学年鉴》,共6种。1981年新创刊《中国年鉴》、《中国经济年鉴》、《中国农业年鉴》等7种,加上复刊的《中国体育年鉴》,共14种,相比1980年的数量翻了一番。1982年,《中国哲学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印刷年鉴》《中国文艺年鉴》、《中国新闻年鉴》等13个年鉴创刊,加上复刊的《世界知识年鉴》,共出版28种年鉴,又比上年翻了一番。1983年《黑龙江经济年鉴》、《辽宁经济统计年鉴》、《广州经济年鉴》创刊,地方年鉴开始异军突起。1986年编纂出版113种年鉴,达三位数。1993年编纂出版640种年鉴,1999年编纂出版1300多种年鉴,2005年编纂出版约2000种年鉴,现20089月编纂出版约2500种年鉴。从19806种至今约2500种年鉴,则增加400多倍。该阶段的特点:

    a)年鉴发展奇迹般的速度,且持续30年。特别是在2000年以后,我们已从数量型增长为主的发展逐步改为以质量提高型为主的发展,但是数量上依然快速增长。诚如1999年第七届全国学术年会大会主题报告所说的:“世纪将终,回顾20世纪中国的年鉴事业,犹如百花苑圃中一支特别鲜艳的奇笆,成为中国文化大洋中一道特有的风景。”过去100多年中,“中国的年鉴时有时无,萧条经营,即使历史的车轮驶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后的一段,基本面貌仍未根本上改观,至1980年中国仅有6种年鉴(未含台湾和港、澳地区)。1980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和深入,中国的年鉴事业爆发式的发展起来,构成了中国年鉴发展史上第一次辉煌。”“短短20年,铸成了中国年鉴事业的第一次辉煌。这种辉煌景象,在世界年鉴史上并不多见,在中国文化史上亦是很少见到的。在中国大地上所出现的这种‘年鉴奇迹’的文化现象,很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总结和研究”(23)。这些话的原则精神在今天依然是适用的。

    b)年鉴质量显著提高。尤其是2000年以后,无论是内容,编校质量,装帧印刷。都不是10多年前,更不是2030年前的水平。当前,中国年鉴不但内容较为丰满,装帧美观,而且特色化、个性化有了明显进展,系统化、多样化也在形成之中。

c)理论研究同步发展。中国年鉴事业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之始就重视理论研究。《中国百科年鉴》从1982年起,就创办《年鉴通讯》内部刊物(后移交给年鉴研究会办)。研究会于1991年创办公开刊物《年鉴工作和研究》,1995年改称《年鉴信息和研究》。1987年开始,举办多届全国年鉴培训班(研讨班),被大家称为中国年鉴界的黄埔军校;以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培训基地、上海浦东培训基地都举办多期培训班。1989年召开全国第一次年鉴学术讨论会(后称学术年会)。从1996年以后,中国年鉴界的学术活动逐步规范化:一年一次编校质量检查评比(前期是校对质量检查评比),至今第10届;每年一次编校质量研讨班,至今第10期;两年一次学术年会,全国学术年会已召开过10届,今年底将召开第11届年会;三年一次学术论著评奖,至今第5届。全国省级年鉴研讨会至今第11届,全国城市年鉴研讨会至今第18届,全国地州区县年鉴研讨会至今第11届,还有全国地方专业年鉴研讨会、全国企业年鉴研讨会各多次,各大区、各省(市、自治区)、各行业年鉴研讨会,以及与香港《经济导报》联合举办多次年鉴学术研讨会。据不完全统计,各种学术研讨会不少于100次,收到和发表文章、论文约3000篇。为提高质量我们还先后分别进行地方级年鉴评奖、中央级年鉴评奖各3次。我们还办有是世界上唯一的年鉴学术刊物《年鉴信息与研究》。早在1999年,我们就说:“中国是当今世界年鉴界开展学术研究最为蓬勃的国家,亦是当前撰写年鉴论文和文章最多的国家”24。年鉴理论研究紧密结合中国年鉴的实践,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前进方向,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年鉴事业的发展。

   d)领导有力,队伍稳定。中央级年鉴和各级地方年鉴,大多由中央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编委会主任,各级地方专业年鉴大都由专业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编委会主任,各级企业年鉴都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编委会主任,配以一个权威的编委会。这种强势领导保证了年鉴队伍的相对稳定,保证了年鉴的正常的编纂和出版,也从组织上保证了中国各级政书性年鉴的权威性。

    综观中国100多年年鉴的发展史,笔者认为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性的意见:

①中国年鉴是舶来品,源于洋务运动(1864年),是西学东渐的结果,亦是工业经济产物,或说是近代社会发展的产物。

②中国工业经济在20世纪2030年代有一个相当不错的发展阶段,如当时的上海已赶上当时的香港、日本东京等,因此中国年鉴曾出

【作者:孙关龙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