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年鉴研究

征稿求全面 总纂抓特色 印前捉差错
——全力打造《张家港年鉴》品牌

点击数:29542008-07-23 00:00:00 来源: 腾龙公司客服中心-19908888867

《张家港年鉴》自1996年创刊至今共出版12册。1999年,《张家港年鉴》首次参加全国年鉴编纂质量评比,一举获得综合评比特等奖,框架设计、条目编写、装帧设计三个一等奖。至2007年末, 在国家级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中,《张家港年鉴》获得四个综合特等奖、两个编校质量优秀奖。《张家港年鉴》推出的“悬赏捉差错活动”被评为1999年中国年鉴界年度十件大事之一;2001年,张家港史志办通过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开全国出版界先河;《张家港年鉴》的改革创新成果被列入2006年中国方志系统年鉴十件大事。作为一家县级年鉴,2003年,张家港率先提出“建设张家港先进文化,打造张家港年鉴品牌”,从此品牌意识就贯穿于《张家港年鉴》编纂工作之中,并逐步形成《张家港年鉴》独特的工作流程。

一、征稿求全面

1.稳定一支基本的资料员队伍,确保资料来源的稳定和全面。县级年鉴是地方政府的年度公报,其编纂的基础就是地方一年一度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资料,而这个资料不是史志办负责承编的几个编辑可以解决的,必须有各单位、各部门、各条线的积极配合。我们从1996年编纂第一部年鉴开始,就组织建立了一支由全市各部委办局、条线办公室人员和各镇(区)史志人员组成的近200人的年鉴撰稿人队伍。对于这支队伍,张家港史志办每年组织他们业务培训和外出学习,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开阔他们的眼界 ;每年组织优秀撰稿员、优秀文稿评选表彰,使他们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得到鼓励,给予他们认同感和成就感。十几年来,伴随着《张家港年鉴》的成长,这些年鉴撰稿员也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很多十几年前的老撰稿员已经从办公室的秘书成长为办公室主任甚至更高的领导,很多人从撰稿员变成了单位负责审稿的分管领导,但他们对年鉴的感情依旧,这就是《张家港年鉴》的凝聚力,也是《张家港年鉴》能够保持稳定的稿件质量、较全面的资料来源的重要因素。

2.完备一套征稿细则,确保资料提供的有的放矢。年鉴是一年一编的,其征集资料的要求相对于一个单位来说其基本特征是相对稳定的。但为了征集到全面、有用并且能够具有年度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资料,我们要求在下发年鉴编写纲目时由责任编辑同时下发编写细则。这个编写实施细则要求责任编辑明确:责任单位、综述概况写作要点(层次、所需数据的具体项目、其他要素)、常设条目具体列项、大事条目(提供给供稿单位大事条目的写作线索)、人物资料、机构名录资料、配图照片的要求。责任编辑提供实施细则的到位与否直接关系到资料收集的质量。为了能够指导得当,我们要求责任编辑在编写实施细则时做好这样几件准备工作:一是认真重温熟悉上年年鉴相关的篇目,对所要编辑的内容框架延续了然于心。二是认真查阅当地报纸、相关网站、具体单位的年度总结,对所要编辑的具体单位一年的工作情况全盘掌握。三是认真学习年度市委、市政府重要文件、会议纪要、专项的情况报告(总结),掌握全市年度工作要点、主要成就。在此基础上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征稿细则。

3.规范一套完整的供稿体系,确保资料提供的高质高效。我们要求供稿单位在按照征稿细则准备好资料后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按照要求规范字体字号、规范格式提供电子文本(包括文字、配图的数码照片)。二是准备好相关资料的复印件作为辅助资料提供(比如:先进集体个人的表彰文件、产品证书的认证文件、新任领导的任命文件等)。三是所有提供的稿件资料经单位分管领导审核签字后方可交责任编辑进入编辑程序。四是按照规定时间、规定方式交稿。

二、总纂抓特色

经过责任编辑初编的稿件以篇的形式最终交到文字总纂的手中,总纂的责任就是通篇审核一部完整的年鉴,通过规范文字、调整结构、补充删并内容等手段使年鉴达到记述完备,地方特色、年度特色突出的要求。如果说整部年鉴在撰稿人、编辑的手中已经完成了一个人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制造,那么总纂的工作就是要让这些部分组成一个骨骼匀称、胖瘦适当、个性鲜明、优点突出的美人。《张家港年鉴》每年的篇目在40篇左右,这其中大部分的篇目是相对稳定的,但每年(或是一个阶段)也有一篇或是几篇的增减变动。这些相对稳定的篇目构成年鉴的基本框架,也就是一个人的基本骨骼。那些变化的篇目就是地方特色和年度特色的体现,也就是这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点。怎样做大做强这个特点关系到这个人的魅力程度,这也是年鉴文字总纂和主编一年一度最花心思和心血的所在。

1.围绕全市工作重点、工作成绩,抓出重点调整结构。总纂的第一步,总览全书的内容抓出全局重点,调整纲目。根据“志大当家”的基本原则,考虑特色内容能否单独设篇,如果可以设篇,这个篇在整部书中的排序问题。比如:张家港市在1995年被树为全国两个文明建设的典型,在《张家港年鉴》(1996)的纲目设计上,我们就抓住了这个特色,在年鉴篇目设计上大胆设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篇,位于政治部类的最末,经济部类之前。应该说当时这个篇的设置非常及时(位置现在看来稍嫌保守),它体现了张家港一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手抓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硬”的鲜明地方特色。这个篇目从《张家港年鉴》开编至今13年,13册年鉴均有此内容,但并不是说这个篇目13年就一成不变。我们强调突出地方特色,但同时也要体现年度特色。如果特色篇目设了就不变,那么年度特色就无从体现。就像一个人穿衣服,再漂亮的衣服十年不换式样依然会让人厌烦的。这个特色篇目在13年中标题换了6 次,位置也变了4次:1997年卷标题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位置不变,此种形式延续到1999年卷;2000年卷,从篇目降格为分目,标题不变,放在宣传篇目内;2001年卷,重新设篇,标题不变,与“改革”“口岸”“保税区开发区”一起作为四个特色篇目,放在全书的最前面,排第四,延续至2003年卷;2004年卷,位置同上年,标题改为“文明城市创建”,鲜明地体现了张家港市在全国率先提出“高标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新理念;2005年卷,标题改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排序位置提前到第一;2006年卷,标题改为“文明城市系列创建”,排序第一,很好地展现了张家港市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评比第一名的成就;2007年卷,标题为“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位置排第一。这些调整充分体现了纲目设计的常设常新,从大的结构上体现了地方发展趋势的宏观特点。同样的处理还有“经济体制改革”“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港口口岸”等特色篇目的增删、位置的变化。

2.围绕专项工作的重点、工作成绩,抓出亮点调整条目。总纂工作的第二步是根据重点突出的原则,抓出年度工作亮点,调整条目。把条目放到最能体现价值的地方去。其原则就是把突出的做大做强,就好比给一个人化妆。提供的资料是各个部门分头撰写的,资料的编辑是各个责任编辑完成的。这样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总纂是站在全书的高度来看具体的条目,这样调整起来就具有了全局性的眼光和高度。首先是删掉重复条目,同样内容的条目往往会在书稿的不同地方重复出现(比如教育上的某件大事,会在所属乡镇的内容中出现、也会在教育的内容中出现)。其次是按照最能突出该项特点的需要将条目调整到相关篇目中去,做大做强特色篇目。比如:为做大做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篇目,我们会把工商管理的条目(为体现诚信城市创建内容)、城市建设的条目、健康城市创建的条目等等调整过去;为突出规模企业的特色,也会把乡镇的相关条目调整过去。第三就是调整过条目后,考虑是在原处直接删掉条目还是设立参照条目。往往一部年鉴每年经总纂调整的条目有几十条之多,经过总纂调整后,整部年鉴的条目就可达到井然有序、位置得当、浓淡相宜的效果。

3.集中亮点、重点,精心编纂特载、特辑、大事记。总纂的第三项重要工作是编纂特载、特辑、大事记。在了解了全书内容的基础上,总纂亲自编纂特载、特辑、大事记,起到给全书画龙点睛,先声夺人的功效。

三、 印前捉差错

“捉差错”是《张家港年鉴》一个独特的编校方法,从1999年开始实行,迄今已经近10年。10年来“捉差错”的时间从“印后”到“印前”,从“随意”到“有序”、“有系统、有组织”,经历了几个过程,效果越来越好,影响越来越大。这也成为《张家港年鉴》屡屡在年鉴编校质量评比中有良好斩获的重要因素。

1.为扩大年鉴的影响力,独创在报纸上“公开悬赏捉差错”。年鉴编纂者都有一个困惑,我们每年倾注了大量心血编出来的年鉴往往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行政命令发行下去,往往被各单位束之高阁,除了参与编写的人有兴趣看看,偶尔写材料查个资料翻翻,很少有人有兴趣从头翻到底。1999年,《张家港年鉴》率先在《张家港日报》刊登启事:“只要在《张家港年鉴》上发现一个错别字、一个差错,奖励100元”。一石激起千层浪,启事刊登后,有读者纷纷打电话过来询问:真的会奖励吗?你们《张家港年鉴》真的有那么“牛”?到了我们活动截止的时间,经专家审定,读者共发现各种差错37处,当年奖励3700元。此举被评为年鉴界1999年十件大事之一,也一举打出了《张家港年鉴》的知名度。

2.为提高年鉴的编校质量,捉差错改“印后”为“印前”。“公开悬赏捉差错”进行了三年,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的关注,达到了吸引读者关注、培养读鉴用鉴习惯的目的。但作为编纂者事后想到的是,印后捉差错固然不错,但此时捉出来差错对当年年鉴编校质量的提高起不到实质性作用,既然读者如此关心,不如在历年勇于参加活动的读者中挑选出优秀者,发给他们一定的劳务费,请他们对即将付印的年鉴进行捉错,再根据效果予以奖励,岂不更好。于是从2003年起,《张家港年鉴》每年请8~10位热心读者对编辑三校过的稿件进行印前“捉差错”。不捉不知道,一捉吓一跳。每年的印前捉差错,都可以让我们避免几百处的错误,大大提高了年鉴的质量。10年的捉差错活动中,一些热心读者从自发为我们捉差错到后来每年被我们请来捉差错,最典型的要数一个叫赵敢的同志,他从1999年到2008年整整10年,一次未落,我们称他“捉差错大王”,每年都是看稿件最认真、捉差错最多的一位。他自己从档案局科长做到市政府扶贫办副主任,依然乐此不疲,认真捉错,让我们非常的感动。正是由于这些读者的参与关注,《张家港年鉴》的编校质量才能保持稳定在差错率四万分之一以下的较高水平。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