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年鉴研究

年鉴
——返璞归真后的资料性工具书

点击数:31572009-01-28 00:00:00 来源: 腾龙公司客服中心-19908888867

什么是年鉴?在我国年鉴事业迅速发展的今天提这个貌似简单的问题,是不是有贻笑大方的嫌疑。年鉴是逐年连续编辑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这一点早已在业内形成共识。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讨论这个问题呢?原因在于人们对事物有个认识的过程,而在这认识的过程中出现的偏颇,往往会导致简单的问题变成复杂的问题,从而掩盖了事物的本质。

自上世纪80年代初起,我国新时期的年鉴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年鉴从几种、几十种发展到如今的几千种,初创时期的粗糙形象已日益改变,年鉴的质量也在日益提高。期间,年鉴界出现了“官书”之说、“背靠政府、面向市场”之说、“年鉴飞入寻常百姓家”之说、“年鉴千人一面、千人千鉴”之说、“年鉴创新”之说等等,这些都是近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每一个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在年鉴界的不同反映,年鉴人边实践边思考,在摸索着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年鉴发展之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点在年鉴界尤为突出,非常令人欣慰。无论是在各种学术研讨会上还是学术年会上,或是《年鉴信息与研究》刊物上或是中国年鉴网上,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应有尽有,因为年鉴毕竟是舶来品。

笔者从事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工作多年,也参加过几次年鉴学术研讨会,闲暇时常常会阅读这些不同观点的文章,不由掩卷而思:年鉴到底是什么?究竟怎样从根本上把握地方年鉴的内容和质量呢?综观许多文章观点,发现有一点是共同的——年鉴是逐年编辑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既然如此,何不从年鉴是资料性工具书的本质特点入手,来研究和探寻年鉴的发展之路呢?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科学发展观论断,对于年鉴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年鉴编纂的实践中,我们应当客观地遵循科学发展的理念,按照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不断提高年鉴的编纂质量。

要提高年鉴的编纂质量,无非是从年鉴的框架体例、选题内容、编校质量、外观装帧等方面探索。

我们可以这么说,《新华字典》是我国广大群众使用最普遍的工具书之一,从上小学起,我们就被告知《新华字典》是学习汉语必不可少的工具书之一,通过它可以学会几百上千的汉字,可以初步掌握汉语最基本的知识,可以说它是学习汉语的一把钥匙。正因为如此,《新华字典》长期畅销不衰,这是其特殊的工具书功能所决定的。它属于辞书范畴,有比较完善、成熟的框架体系和多种检索工具,其条目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调整、更新。所以,作为同样是工具书的年鉴,尽管在功能和读者群方面与《新华字典》不同,但是其工具书的本质特征是一样的。我们应该从工具书的角度来打造好年鉴品牌,使其物有所用、物有所值。

许家康主任在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年鉴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虽然在年鉴编纂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严格意义上的年鉴学学科体系还有待大家构建。”确实如此,虽然近30年来我国各地都在编写年鉴,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年鉴学还没有形成,所以导致各地“摸着石头过河”,出现了“官书”之说等多家之言。因此,我们不妨从最基本点——资料性工具书入手,逐步构建年鉴学学科体系并使之像其他学科一样,完善、规范和成熟起来。

既然是工具书,首先其框架体例应该是相对固定和比较规范的。就以《苏州年鉴》为例,框架体例经过多年实践和调整后形成了现在的样式——“特载、综览、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市(县)区概况、附录”8个篇目,每个篇目下面分成若干类目,每个类目下又分成若干分目,每个分目下再分成若干条目。笔者参考了其他地方性综合年鉴,发现框架体例也大致如此,只是大部分是这样的样式——类目、分目、条目,有的分目下面设置子分目。这两种样式应该说是目前地方性综合年鉴普遍采用的样式,只是实践下来觉得前一种样式对于适时调整类目和分目的内容比较有利,内容包容性比较大。究竟采用何种样式,笔者认为,各地可根据当地情况而定,年鉴学科研究者则可以作出定论供大家参考。年鉴作为工具书,应该有相对固定的框架结构,有一定的年度延续性,至于这框架结构是何种材质那是另外的话题。年鉴确实需要创新,然而究竟怎样创新又各有观点。笔者发现,就年鉴的框架体例而言,各地年鉴只是在类目、分目编排和条目内容选择方面有所调整或增减。这是年鉴的资料性工具书的性质特点决定的,我们需要做的只是让这框架体例制定的更科学、更严谨、更符合地方综合性年鉴的特征。

有了比较科学的框架体例以后,最重要的是选题内容了。选题内容一般是根据框架体例而定的,但具体到条目内容,则是根据当年的实际情况而定。有的相对稳定,只是数据和人员上的变化,有的则内容完全不同。以《苏州年鉴》为例,该年鉴(2006)“特载”篇中的类目是“‘两个率先’在苏州”、“聚焦苏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报告”、“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苏活动”,《苏州年鉴》(2007)“特载”篇中的类目是“和谐社会建设在苏州”、“聚焦苏州”、“工作报告”、“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苏活动”。这其中有3个类目“聚焦苏州”、“工作报告”、“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苏活动”是相对固定的,当然其中具体条目内容因年度情况的不同而不同;其他类目则各有所变化。《苏州年鉴》(2006)“经济”篇类目之一“苏州工业园区及开发区”的分目为“综述”、“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经济开发区”、“张家港保税区”、“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省级开发区”。《苏州年鉴》(2007)“经济”篇类目之一“苏州工业园区及开发区”的分目为“综述”、“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经济开发区”、“张家港保税区”、“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省级开发区”。从中可以看出两本年鉴中的篇目、类目、分目设置是相同的。那么条目内容呢?例如,前者“苏州工业园区”条目为“概况、开发区建设、招商引资、科技创新、服务业发展、乡镇经济、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工作、中新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增资扩股、大事记”。后者“苏州工业园区”条目为“概况、开发区建设、招商引资、科技创新、服务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借鉴新加坡经验工作、大事记”。不难发现,根据年度的实际情况,同一分目前后的条目选题内容是有变化的。其他年鉴的情况大致也如此。作为资料性工具书的地方综合性年鉴,其框架体例和选题内容可以根据工具书的特点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来制定,它首先应该是相对稳定、规范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视年度内容而有所调整变化,最大限度地反映当年社会经济发展轨迹。

由于年鉴是工具书,所以其权威性相对于其他图书而言更加突出,因此我们更加应该注重编校质量。这除了需要编校人员学习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图书质量校对规定、提高编校水平外,更重要的是加强责任心。如果编校人员没有强烈的责任感,编出的年鉴错误百出、漏洞百出,那就是对读者的亵渎、对历史的歪曲,年鉴也就没有生存的意义。

至于年鉴的外观装帧,现在各地都很重视,因为精美的装帧最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使人有继续阅读的愿望。所以如果把10年前的《苏州年鉴》与今天的《苏州年鉴》相比,你会感到时代的变迁在年鉴外观设计上的烙印。那时除了正文前面有几页彩色新闻图片及几页彩页宣传外,正文中没有一张插图,设计比较中规中矩。而如今则不同,除了封面设计要突出苏州历史文化名城和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双面绣”特色外,还要注重正文中的图文并茂,2008年卷的《苏州年鉴》还要改为全彩印。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年鉴发展本身的需要。但需要注意的是,外观设计要美观大方,符合工具书的特点。

作为工具书,检索工具也是必不可少的。年鉴应该建立索引、参见等多种检索系统,方便读者查询。总之,通过年鉴界同仁的努力,年鉴应成为较受读者欢迎的年度资料性工具书。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