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年鉴研究

提高年鉴可读性的几点思考

点击数:30732009-07-08 00:00:00 来源: 腾龙公司客服中心-19908888867

清末,年鉴从欧美传入中国,在已知的年鉴中,1909年《新译世界统计年鉴》是中国出版的第一部年鉴。在我国,现在几乎所有县以上行政地区都编有自己的年鉴,部分行业、企业、学校也编有年鉴。但是,我们如果看看各种年鉴的实际发行量,就会发现这样的问题,每年财政投入数十万,而最终的发行量只有区区几百本。这样的境遇,无疑是对年鉴工作者的巨大刺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在请人购买年鉴时,曾听到这样的答复:“我们不要,没什么好看的。”话虽无礼,但却说明一个问题:年鉴缺乏可读性。为此,本文就提高年鉴可读性谈几点看法,以求教于年鉴编辑同仁。  

1.活泼的文字。年鉴与方志一样,肩负着“资政、教化、存史”的使命,要求文风简约。在中国存在已有2000多年的方志,已经自成一体,成为独立于历史、地理之外的又一门学科——方志学。在中国只有100多年历史的年鉴,与之相比,应该算是个孩童。孩童自应有孩童的特点,既不能取代方志,也不应被方志同化,而应成为与其前辈相得益彰、更具活力的新生力量。多数人有体会,如果要我们长时间看一篇理论研究性的文章,总会感到疲劳,难以坚持很久。而如果由一名高明的老师,将这些理论用活泼轻松的语言表达出来,那就耐读了。当然,年鉴不同于小说、散文,无需刻意堆砌华丽辞藻,但并不排斥活泼的文字出现在部分条目中。  

笔者负责编辑《淮安年鉴》(2009)“人物”篇。在组稿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供稿单位关于“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唐真亚的介绍中这样写道:“唐真亚同志克服了服务范围广、难度大、成本高等困难,风雨无阻地坚持邮政普遍服务,坚持为湖区渔民送信,敬业奉献,累计水陆出班2280余次,行程约20.5万公里,投递报刊76.3万份,信件3.26万件,准确率达400%。他用实际行动把邮政普遍服务从陆地延伸到船头,从湖面延伸到社会,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达到千家万户,谱写了当代邮政人敬业奉献的动人篇章。”这样的文字,如果仔细琢磨,也能看出该人物的确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但主人公作为“感动中国”推荐人物,这样的记叙未免过于平淡,难以引起读者共鸣。后来笔者经查阅相关资料,对文章进行了修改,形成文字如下:“洪泽湖边的老子山镇有1.6万人,其中7000多人散居在湖荡滩涂边。作为该镇唯一一名投递员,唐真亚每天都要摇着小船穿梭在芦苇和滩涂间,将报刊信件一一送到渔民手中,最远的一个村子来回有80多华里……(省略内容为原文中的数字部分)一次,他为了将一封落款为‘长山村杜中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冒着生命危险,在滔天洪水中搏击。最后弃船游水爬上滩岸时,只剩下最后一口气。被包得严严实实的通知书送到小主人手中时已是渔火点点,看着眼前这个从浪里钻出的‘水人’,渔民们直抹眼泪。多年来,他义务为家住镇船塘南路陆贵娥老人读信、回信。2008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唐真亚把一份汇款送到她家时,老人斜倚在床边,口吐白沫,四肢冰凉。唐真亚知道老人心脏病犯了,便迅速给老人喂药,稍稍休息后,叫上一辆三轮车把老人送到小镇卫生院。由于抢救及时,老人脱离了危险。刘仕祥家住龟山村,是个孤儿,家中只有一位70多岁的爷爷,常年患病,生活十分困难。唐真亚坚持接济他,并且只要投递龟山村的邮件,都会顺便看看小仕祥,与他谈心,每逢春节、中秋节,唐真亚都会划着小船把刘仕祥接到自己家中,使他享受到家庭的温暖。”这样的描述虽然篇幅多些,但却耐读得多,也能给读者以震撼。适当地穿插生动活泼的文字,不会背离年鉴的严肃性,相反,会使年鉴看起来更加可爱。僵化教条的文字只能给人以高不可攀、难以接近的感觉,最终使读者群越来越小。

2.实用的信息。打开年鉴,篇、章、节、目,一目了然,要找的内容很容易找。领导以此“资政”,各单位收藏一本,作为“存史”之用。那么年鉴的另一功能——“教化”是如何实现呢?“教化”,自然不应仅针对领导人,而应面向大众。面对洋洋数百万字的各种年鉴,普通百姓能从中得到多少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和知识呢?就目前多数年鉴而言,我敢说,很少。现在多数地方综合年鉴都把当地当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等附录于后。这些权威数据对于部分民众有一定吸引力,因而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可喜的是,一些年鉴编辑者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做了大胆的尝试。  

2008年《东莞年鉴》在“大事记”、“特载”之后,设立“东莞之最”专篇。详载东莞在全世界、全国、广东省堪称第一的各方面内容。有些第一,不仅外地人不知道,恐怕即使是东莞人,也未必清楚。如东莞市是首个移动用户突破千万的地级市,全国唯一实现农(居)民医保全覆盖的地级市,低保标准全国最高等。这些内容不仅对外地人有很强的吸引力,对于东莞普通民众来说,也是值得并希望了解的。这些素材不仅可以增强外地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也能够激发东莞人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收到意想不到的社会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淮安市涟水县志办编辑的《涟水年鉴》,他们在“附录”篇,开设“忆海拾贝”、“新闻博览”、“便民指南”等章节。“忆海拾贝”选录部分涟水籍知名人士关于故乡的回忆。“新闻博览”选录国际、国内、江苏省十大新闻。“便民指南”则登录县城各路公交停靠站点,汽车客运公司班车时刻、里程、价目表,县党政机关及部分事业单位便民电话一览表等。这些内容显然不是为领导提供资政服务,而是实实在在为普通民众着想,为他们提供有用信息。《涟水年鉴》在很多生涩的名词后续有“相关链接”,对普通百姓难以理解的专有名词加以解释。如2008年卷《涟水年鉴》在《全县治理商业贿赂制度建设推进会召开》后,链接《什么是商业贿赂》;《开展软环境建设考核评议活动》后,链接《软环境建设投诉须知》,等等。这些知识性强、实用性强的内容才是老百姓需要的,真正起到“教化”、服务民众的作用。  

上述内容的加入,使年鉴顿时变得活泼、生动、耐看多了。也许这么做,对于一些省、市级综合年鉴来说,比较困难。但可以做些尝试,关键是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而对于年鉴主力军——县(区)、企业、学校年鉴而言,则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3.鲜明的特色。中国每年出版的年鉴以千计,然而单个年鉴如何杀出重围,获得读者,得到发展呢?鲜明的特色至关重要。年鉴特色无外乎地方特色、年度特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套用这句话,笔者认为,只有地方特色鲜明的年鉴才具有强大生命力。那么地方特色、年度特色如何体现呢?笔者觉得,最佳途径是调整篇目。不同年鉴或同一年鉴不同年份,其篇目都可能不同,甚至有较大变化。年鉴的各种设计都可以效仿,唯有兼具年度特点和地方特色的篇目无法临摹。这也正是一本年鉴区别于其他年鉴的核心。南京,作为经济文化大省江苏的省会,其周边辐射力是其他许多城市无法比拟的,围绕南京形成的“南京都市圈”当属南京的一大特点,不会有第二个“南京都市圈”。因而《南京年鉴》单独列出“南京都市圈”篇。这方面内容不仅南京人感兴趣,身处“南京都市圈”其他城市的人也会产生兴趣,无形中扩大了读者群。  

“龙虾节”无疑是盱眙县最大最亮丽的一张名片,最明显的地方特色,其他地区无法复制。这一点在《盱眙年鉴》得到一定体现。以《盱眙年鉴》(2005)为例,“中国龙虾节”列为单独一篇,除综述外,下有三个小节的介绍。“中国龙虾节”设为一篇,体现了盱眙地方特色;当年,龙虾节已获得“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十大节庆活动”称号,似乎可以有更突出的篇幅、内容。与盱眙比邻的金湖县从2001年开始办“荷花艺术节”,“荷花节”也就成了金湖区别于其他地方的重要特色。2002年《金湖年鉴》就做出迅速反应,在其中开辟“金湖荷花艺术节”专篇,除综述外,分三个章节、若干条目加以记载。后来“金湖荷花艺术节”升格为“中国荷花艺术节”。2007年荷花节期间,又开始举办“三湖美食节”,规模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大。2008年,《金湖年鉴》“荷花艺术节·美食节”篇条目从2002年的15个上升到25个,内容更加全面细致,体现出浓浓的地方特色、年度特色。  

获得中国地方志系统首届年鉴评比“综合特等奖”、“框架设计”、“条目设计”一等奖的《淮安年鉴》(2004年),近年来在篇目设置方面做了较大的调整。2008年,《淮安年鉴》篇目从35篇缩至12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增设“生态文明建设”篇。为什么呢?2002年,淮安成立“四城办”,几年来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省文明城市”,全市上下做了大量工作。2008年,投入得到了回报。该年,淮安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获得成功;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通过国家环保部组织的验收;淮安市被授予“环保节能新型示范城市”称号。生态文明建设堪称2008年淮安市最重要、最有成效的工作之一。因此增设“生态文明建设”篇,正体现了淮安的年度特色。  

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创新不是随意变化篇目章节,必须着眼于提高可读性。只有充满浓郁地方特色、鲜明时年代特征的年鉴,才能获得读者的青睐,经受住历史的检验。一成不变,与时代脱节,与社会脱节的年鉴,只会令人厌倦,最终被读者抛弃。

4.图文并茂的版式。文字作为年鉴记述的主要形式,无可质疑。但对于某些内容的表述,却不是文字的长处。特别对于那些分类指标、统计数据等,即使你精心组织语言,仍难以把问题说清楚。如果采用表格进行记述,便显得简单清楚,且节省篇幅。这些表格在综合年鉴附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我想在其他方面的记述中也应多加利用,为了说明一个行业或部门所取得的成绩,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而表格则最为简洁明了。  

图片作为一种形象化的信息资料,它既可充实年鉴的内容,又具有文字所不能比拟的直观性,对读者的视觉感官也是一个刺激,弥补了文字难以表述的缺憾。少量图片运用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之间,就如同万绿丛中一点红,会产生良好的审美效果。避免因版面呆板、沉闷引起视觉疲劳,起到灵活、美观和调节版面的作用。限于经济的原因,不可能所有年鉴都如发达地区一样,使用彩色图片,即使是黑白图片,也是一种不错的点缀。在这方面,一些地方年鉴已经走在了前面,但部分年鉴图片的使用仍显不足。本人觉得,每个行业、部门的年鉴内容里,至少应该有一张图片。年鉴要注重文、表、图并茂,合理搭配,发挥各自优势,多方位、多视角向读者提供年鉴信息。这样的年鉴,才是富有朝气,顺应时代发展,值得观赏的年鉴。  

年鉴不应该是板着面孔、一成不变的老夫子,而应是充满活力,惹人喜读。这就要求广大年鉴编辑者要时时以读者的需求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编出高质量、可读性强,特色鲜明,得到百姓认可的精品年鉴,为中国年鉴事业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