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年鉴研究

努力开创年鉴学术研究的新局面

点击数:27562009-05-21 00:00:00 来源: 腾龙公司客服中心-1990888886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年鉴学术研究为推进年鉴事业的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年鉴事业创新发展的新形势要求年鉴学术研究要进一步繁荣发展,为年鉴事业指明创新发展的方向,提供创新发展的动力,解决创新发展的疑难。年鉴界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年鉴学科建设,明确发展思路,突出研究重点,采取有力措施,立足创新,大力提高研究质量,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精神的年鉴学学科体系,为年鉴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一、强化质量观念,提高创新能力

新时期年鉴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年鉴学术研究的开创与发展,年鉴学术研究是中国年鉴事业发展的基石之一。但是,也不必讳言,与年鉴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年鉴学术研究还有一定差距,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相当严重,理论脱离实际比较普遍,应对重大实践问题的能力不强,空洞、因袭、浮躁、琐碎的现象急需扭转。提高学术创新能力,实现年鉴学术研究从重数量增长向重质量提升的转变,已经成为进一步发挥年鉴学术研究促进年鉴事业发展的这一社会功能的迫切要求。  

科学研究,特别是社会科学研究,数量是基础,质量是生命。不断增多的研究成果,是年鉴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年鉴学术繁荣发展的表现,也是年鉴学学科建设的必要积累。没有研究成果数量的增长,就没有研究成果质量的提升。数量的堆积并不会自动带来质量的提升,没有质量的科学研究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年鉴学术研究必须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态势,把重点转变到提升研究质量上来。  

创新,是提升研究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大力提高年鉴学术研究的创新能力是提升研究质量的内在要求,是加快年鉴学科建设的根本动力。创新程度是衡量年鉴学术研究成果质量高低的核心要素。要把是否发现新问题、挖掘新材料、采集新数据、提出新观点、采用新方法、构建新理论,作为衡量年鉴学术研究质量高低的基本标准。年鉴工作者,特别是年鉴理论研究的参与者,要自觉增强创新意识,努力发现新问题、把握新情况、明确新任务;要积极接受新知识、学习新方法、形成新观念,勇于超越别人和自己;要把创新意识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落实在选题、成果产出和转化等各个关键环节。  

提高年鉴学术研究的创新能力,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学术研究为年鉴事业发展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围绕推动年鉴创新发展这个主题,准确地把握年鉴事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具体国情,为年鉴事业创新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提高年鉴学术研究的创新能力,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了解、深入年鉴事业的实际,克服学术研究脱离社会、脱离生活的倾向,加强调查研究,注重实证研究,探索、发现并努力研究和回答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理论概括,以理论创新推进实践创新。正在构建中的年鉴学,是一门与年鉴实践活动紧密相连的学科。年鉴的实践活动不断创造着年鉴学术的研究课题,不断呼唤着年鉴学术理论的指导。年鉴学术理论则是在实践活动中汲取养分,成长壮大,并且接受着实践的检验。远离实践活动,年鉴学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提高年鉴学术研究的创新能力,必须立足中国的年鉴事业,学习、借鉴其他相关学科和国外的研究成果。年鉴学科是一门正在创立过程中的学科,需要向出版、方志、情报文献等学科汲取营养,需要了解和学习国外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要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但是要避免生搬硬套,一切为我所用。  

提高年鉴学术研究的创新能力,必须重视研究方法的创新。要加强调查研究,注重实证研究、定量研究。特别要重视引进、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  

二、以人为本,大力加强年鉴学术研究人才队伍建设  

回顾我国新时期年鉴学术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我国年鉴学术研究人才队伍的集结、发展的过程。但也必须看到,目前这支队伍还谈不上壮大,流失严重,补充缓慢,还难以承担年鉴事业所赋予的艰巨的科研攻关重任。因此,年鉴界要完成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精神的年鉴学科的历史使命,必须以人为本,大力加强年鉴学术研究人才队伍建设。  

年鉴学术研究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应当是:造就一批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年鉴理论家;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勇于开拓创新的年鉴学术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业务素质好、锐意进取的青年年鉴学术骨干。  

目前,年鉴学术理论研究人才绝大多数是年鉴单位的工作骨干,承担着大量的、繁重的年鉴编纂任务。他们热爱年鉴事业,对年鉴理论研究充满着热情。他们已经拥有了比较丰富的年鉴实践经验,掌握了一定的科研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实际上,绝大多数年鉴学术成果就出自他们之手。但是,他们缺乏深厚的理论素养,而且从事年鉴学术研究活动往往得不到理解、支持。年鉴单位的领导同志们要从年鉴创新发展事业的大局着眼,积极创造条件,在制度上给他们从事年鉴学术研究活动以时间、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引导他们选定本单位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同时也要通过培训、研修、深造的方式强化这支年鉴学术理论研究生力军的理论素质和研究方法的培养。  

高校的师生,也是年鉴学术研究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这支队伍,理论功底深厚,学术视野宽广,地位比较超脱,对年鉴基础理论的研究贡献良多。但是,他们缺乏年鉴实际工作经验,对年鉴创新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了解不多,年鉴应用研究非其强项。因此要扬长避短,充分调动这批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但要吸引他们投入年鉴基础理论研究,而且还要为他们深入了解年鉴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引导他们深入年鉴出版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创造出有实践经验支撑的年鉴理论成果。  

三、优化环境,大力改善年鉴理论研究的条件  

年鉴界要创造出有利于出人才、出成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提倡不同理论观点的交锋,鼓励创建观点、方法不同的年鉴学派,共同繁荣年鉴学术。坚决反对夜郎自大、唯我独尊、故步自封的倾向,积极探索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科研组织形式和鼓励冒尖、鼓励创新的科研评价、奖励机制。要总结三年一次的全国年鉴学术论著评比的经验,研究探讨进一步改革的方向。不但要坚持它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同时还要把它办成落实“鼓励冒尖、鼓励创新”机制的重要手段。  

建立以课题为纽带、以课题负责人为龙头、人才组合灵活、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创造性的研究组织形式。到目前为止,年鉴学术研究的组织方式还仅仅停留在个人单打独斗的原始形态,没有组织,没有核心,因此也就没有内部讨论、交流。这种原始形态有必要向课题组的形态过渡。年鉴界必须突破阻碍研究人员有机组合和资源共享的行政壁垒、单位壁垒和区域壁垒,鼓励跨部门、跨单位、跨地区,乃至跨国度组合研究力量,形成机构开放、内外联合、良性竞争、优胜劣汰、有利创新的研究合作体。要推动年鉴编纂出版单位与政府、高校、企业、民间团体建立紧密的合作联系,为年鉴学术研究工作者深入社会、拓宽视野、扩大资源创造条件。这种高级形态的科研组织的建立必须围绕“课题”纽带,没有课题,就没有组织。而课题的提出,应当是年鉴工委会责无旁贷的责任。年鉴工委会应当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年鉴研究的课题,通过招标的方式,确定课题负责人,以课题负责人为中心组织建立课题组。  

加大对年鉴学术研究的投入力度。年鉴工委会要保证年鉴学术活动的资金需求,适当增加年鉴学术研究的经费投入。各年鉴单位除了要保证本单位年鉴学术研究的资金需求之外,有条件的单位还要积极创造资金条件吸引高校等科研教育机构向年鉴界投入科研力量。  强化年鉴学术研讨活动的组织,开好各个层次、类别的年鉴研讨会。年鉴工委会每年都举办不同年鉴类型的年鉴研讨会,许多地方也组织本地的年鉴研讨活动。这些学术研讨活动,要精心组织,提高学术气氛,力争在学术上有所收获,避免泛论空谈,流于形式。坚持主题报告制度,每次研讨会都要有主题报告,主题报告的主题要紧扣年鉴实践的需要。积极探索主题报告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的形式。在研讨会筹备阶段,就以课题研究的形式组织精干的研究力量研究问题,撰写主题报告,使主题报告既能针对年鉴实践的问题,又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  

加强学术委员会的工作。学术委员会肩负着组织、协调全国年鉴学术研究活动的任务。前几年,学委会在完成学术年会、优秀论著评比、编校质量评比和培训的任务的同时,工作重点侧重于制度建设方面,使学术年会论文审读、优秀论著评比、编校质量评比等工作有章可循。今后学委会的工作要转移重点,要在组织课题研究,推进年鉴学学科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四、明确发展目标,寻求重点突破  

我们正在进行的年鉴学术研究是在缺乏学术传承,没有国外经验可供借鉴的条件下,主要靠着年鉴界自己的力量奋力摸索前行的。经过20多年的努力,现在终于可以明确前进的目标了,那就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精神的年鉴学学科体系。  

但是,目前我们仅仅是明确了前进的目标而已,我们的研究力量还很薄弱,我们的学术基础还不牢固,因此我们必须要把重点放在学科基础建设上。所谓年鉴学科基础,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年鉴基础理论,包括:学科术语;年鉴的定义、性质、功能作用、类型;年鉴编纂出版工程及其控制;年鉴质量评价体系,等等。二是年鉴编纂理论,包括:年鉴策划、年鉴框架设计、年鉴条目编撰、出版管理、年鉴经营及发行管理,等等。三是中外年鉴的比较研究,对国外年鉴出版的历史与现状有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

(本文据2008中国年鉴论坛暨第11届全国年鉴学术年会总结报告改定)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