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年鉴研究

对年鉴读者定位的再认识

点击数:287692013-11-30 00:00:00 来源: 腾龙公司客服中心-19908888867

内容提要:本文从地方综合年鉴的读者定位入手,系统梳理以往年鉴读者定位的观点及影响,分析年鉴读者宽泛的原因,对年鉴的读者定位进行思考,提出应根据年鉴的不同类型界定不同的读者群,对于地方综合年鉴来说,读者定位还应考虑在理论上符合年鉴定义的要求、符合目前年鉴事业发展现状。

 关键词: 年鉴类型;读者定位

 

年鉴读者定位这个话题,在年鉴已在中国发展30多年的今天再次提起似乎有些不合时宜,因为这个问题在年鉴创刊伊始就应该而且是必须搞清楚的,但是年鉴界的人都知道,年鉴在中国发展初期,实在没有多少人在这个问题上真正下工夫进行研究。20世纪80年代,年鉴在中国热了起来,但我们的确没准备好就上路了,许多人在不知道什么是年鉴,不知道年鉴的历史和源流,不知道年鉴的类型及其个性,不知道年鉴的编纂特点和规律的情况下,就糊里糊涂地当了年鉴的编辑,甚至当上了主编。在缺乏经验和理论指导的情况下,怎么办?只好天下一大抄,依样画葫芦,互相效法。《中国百科年鉴》效法外国的百科年鉴,我们大家则对着百科年鉴依样画葫芦。后来,年鉴越办越多,尤其是地方志机构基本完成修志任务后都来编年鉴,这对于繁荣年鉴事业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许多地方编年鉴不是为了现实,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今后续志积累资料①。随着年鉴数量的急剧增加,年鉴界于1984年春举行了全国年鉴座谈会,对年鉴的地位、作用、性质、特点、结构、体例及编纂流程及索引的编制等问题展开了讨论,随后又举行全国年鉴编纂经验交流会和年鉴研讨班,对年鉴编纂工作、年鉴编纂总体设计、年鉴性质等进行了交流,对年鉴的选题和组稿、年鉴的编辑加工、年鉴的印制工艺流程、年鉴的宣传和推广等进行培训,即都是侧重于对年鉴的编纂理论和编纂实践的讨论和交流,也就是说大家基本在研究如何编纂年鉴,但至于为谁编纂年鉴,编纂年鉴给谁用的问题,即年鉴的读者如何定位则基本没有涉猎,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年鉴界开展年鉴与市场经济研究时,大家才把研究的目光转移到年鉴的读者群上来,但也仅仅是蜻蜓点水,没有作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到21世纪初,年鉴界开展了年鉴创新问题的研究时,大家才真正把研究目光转移到对年鉴读者定位上来,但也没有定论。如今,再次提出对年鉴读者定位的再认识,一是因为在年鉴发展过程中,这个问题仍然困扰着年鉴界,此问题不解决,对年鉴的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因为这个问题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它不但涉及年鉴的编纂出版宗旨、年鉴的框架设计、选题选材及内容取舍,而且涉及年鉴编纂者的自信心和工作动力。二是因为读者定位不仅是读者群的定位,更是读者群需求的定位,而读者群及其需求都是变化的、模糊的。就年鉴的读者群需求来说,有直接需求,也有间接需求;有现实需求,也有潜在需求;有明确需求,也有模糊需求,是具有鲜明的动态性的,因此需要不断调整、不断完善、不断升华。

一、以往年鉴读者定位的观点及影响

关于年鉴读者定位的研究,集中在21世纪初期年鉴界开展的年鉴创新讨论之时,当时许多年鉴编纂者在实践和调查中,对这个问题有了许多认识,主要观点梳理如下:

1.年鉴读者定位不应该单一化。年鉴与学术专著不同,学术专著一般是给同行看的,读者面不会太宽,他的同行也许只有百把人,那么读者也不少于百把人。年鉴是资料性工具书,完全没有必要让其神秘化、贵族化。即使是专业性、知识性年鉴,也带有普及性,理应拥有广大的读者。那么,政府年鉴(地方综合年鉴)的读者群是不是就可以简单地定位为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事业单位的高层人士?恐怕不行②。年鉴是公开出版物,读者具有社会广泛性,除了某些专门为特殊读者群而编纂的年鉴(如少儿年鉴)外,一般年鉴的读者都应该定位为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各界人士,具体包括:专业工作者、研究人员,机关和机构工作人员,学生及其他求知者,有业余爱好的其他读者③。年鉴是普及性公开出版物,读者具有社会广泛性。对于地方综合年鉴来说,其涵盖范围有多宽,读者面就有多宽④。

2.年鉴的读者定位不是宽泛的,而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年鉴读者具有以下特征:从分布看,主要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从使用性质看,主要是职务使用;从使用方式看,主要是查阅相关资料;从使用形式看,多为共同使用,使用频率低,时间跨度长。对年鉴读者的这些特征做出具体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无论从使用的需要还是使用的范围上,年鉴的读者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⑤。

3.年鉴的读者对象要细分。年鉴读者定位是对不同读者的分析比较选择的过程,因此读者定位首先要对读者进行科学细分,即将读者划分为若干个读者群体,为年鉴读者定位提供依据⑥。要对读者的需要有较为明确的了解和掌握, 什么类型的年鉴适合何种类型的读者, 特定类型的读者又需求什么类型的年鉴⑦。

以上3种观点在年鉴界影响较大且普遍得到认同的是第一种观点,即年鉴的读者群不是单一的,是宽泛的,年鉴涵盖范围有多宽,读者面就有多宽,年鉴是面向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各界人士。由此,年鉴界便有了如何把年鉴办成能满足所有人需求的通俗读物,如何能让年鉴进入寻常百姓家,如何扩大发行量,如何让年鉴走向市场的提法,并积极付诸行动。比如,有的年鉴为了吸引读者,纷纷在年鉴中增加所谓实用性很强的便民资料,如火车时刻表、公交线路站点等;有的另辟蹊径,在利用年鉴资料的基础上,编辑出版袖珍版年鉴、百姓年鉴、生活指南手册等,希望以此来争取广大读者,扩大发行量,让年鉴成为寻常百姓家用得着、用得上的工具书。事到如今,近10年时间过去了,年鉴仍然没有成为满足所有人需求的通俗读物,没有进入寻常百姓家,没有走向市场,当初被大家热衷的一些提法已被证明有些稚嫩、偏颇,当初被视为创新的一些尝试大多已成过眼云烟。为此,年鉴编纂者心中不免生出些疑惑,也不免产生一些焦虑。自己辛辛苦苦编纂的年鉴没有进入寻常百姓家,没有让更多的读者所认识、接受、使用,原因出在哪?是年鉴本身的功用不足,还是年鉴编辑本身能力不足,这成了不少年鉴编辑一个解不开的心结,同时对年鉴事业的未来产生一丝担忧。究其原因,可能会有很多。但笔者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年鉴读者定位问题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如果不搞清楚,就会一直困扰着年鉴编纂者,使之在编纂年鉴中无所适从,束手束脚,既想照顾寻常百姓,又要顾及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科研人员、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以及编史修志人员等。

二、年鉴读者定位宽泛的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年鉴界将年鉴读者定位比较宽泛,而且在此定位引导下编纂年鉴,并产生一比较稚嫩、偏颇的做法,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忽略了年鉴有多种类型。中国年鉴事业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截至200811月,全国编纂出版的年鉴已从1980年的6种发展到2500种⑧。在这2500种年鉴中,“可分为综合性年鉴、专业性年鉴和专题性年鉴三大类”,专题性年鉴其实也是专业性年鉴的一种或者说是一个分支。因此,可将中国年鉴分为综合性年鉴和专业性年鉴两个大类。按照年鉴收录资料信息的不同区域和范围,综合性年鉴可分为国家综合年鉴和地方综合年鉴两种,专业性年鉴同样可分为国家专业年鉴和地方专业年鉴。上述四种年鉴基本可以涵盖目前我国编纂出版的所有年鉴⑨。既然年鉴被分为四种类型,那么,年鉴的读者定位显然不能以一而概之,不同类型的年鉴其读者定位一定是不相同的,如前所述将所有年鉴不分类型统一定位为面向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各界人士,不能不说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一些模糊认识,缺乏深入的分析研究,存在着简单化和随意化倾向。

2.把目标读者与外围读者混为一体。任何一本读物都有其自己特定的目标读者,年鉴也不例外,不能把所有关注年鉴的读者全部作为年鉴的读者定位,而不论其对记述对象关注的角度、深度、广度和层次如何。当然,理论上讲,年鉴读者是多元的,所有人都有可能使用年鉴。但是,我们在对读者进行定位时,却不能只考虑到读者对象的范围,而不去仔细分析使用年鉴的读者的具体特征。

3.受年鉴定义的影响。年鉴是逐年编纂连续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⑩。既然年鉴是工具书,就应该解决尽可能多的人们的需求。实际上,任何一部年鉴,即使是内容再全面也不可能涵盖所有的人类知识和信息,当然也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4.受国外年鉴的影响。由于年鉴是舶来品,因此外国一些成功的年鉴很容易成为中国年鉴编纂者羡慕的对象、努力的目标,最著名的莫过于创刊于1868年、年销量200万册、经久不衰地拥有大量读者的美国《世界年鉴》,以及英国的《惠特克年鉴》、日本的《朝日年鉴》等,认为外国年鉴能做到的,中国年鉴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实际上,国外拥有大量读者且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的年鉴基本上都是知识性、便览性年鉴。而中国拥有的2500种年鉴大多数是地方综合年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不能简单地相比较。那么,年鉴读者定位到底应如何界定呢?

三、地方综合年鉴的读者定位

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年鉴读者定位不应是宽泛的,而是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年鉴去界定不同的读者群,即不同年鉴应有其特定的读者群。

就地方综合年鉴而言,其读者定位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科研人员、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以及编史修志人员等。这样定位的原因除了前面分析的外,还有以下几点:

1.在理论上符合年鉴定义的要求。《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地方综合年鉴是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同时,也符合地方综合年鉴自身的性质、特点和规律。首先,地方综合年鉴记述的范围是本行政区域,这在年鉴的读者范围上已经有了明确的限定。其次,地方综合年鉴记述的是一地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不是记述与寻常百姓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类信息,将资料的类型进行了框定。第三,地方综合年鉴记述的内容是年度性的,在为读者提供的资料的时间上作了限定,而且在年鉴出版时资料的时效时间已过去10个月左右,不能完全满足寻常百姓对资料信息的适时需求。第四,地方综合年鉴的规模一般都较大,省级年鉴、城市年鉴大多在100万字以上,区县年鉴也在几十万字,规模大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价格偏高,一般都在200元左右,这显然不符合寻常百姓的消费心理。

2.符合目前年鉴事业发展现状。年鉴事业在中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数量得到了急剧扩张,在世界上已经成为年鉴大国,但到目前为止,地方综合年鉴的发行量还很小,覆盖面还很窄,甚至于有萎缩的趋势,这不能简单地归罪于年鉴编纂者。30年间,年鉴编纂者一直在不断探索,也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收效甚微,这也许从另外一个侧面告诉年鉴编纂者,地方综合年鉴读者定位不可能是宽泛的,而是有局限性的,受制约的。为了摸清地方综合年鉴的受众群,广大的地方综合年鉴的编纂者也作了多次读者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省级综合年鉴、城市综合年鉴,还是区县级综合年鉴,其读者分布较广的均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科研人员、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以及编史修志人员等,这与发行的方式、范围可能有极大的关系,但无论如何,地方综合年鉴目前的实际情况的确如此,要想改变其受众群,笔者认为也不可能是几年就能解决的事情。存在即合理,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者现在应该放弃让年鉴进入寻常百姓家的美好愿望,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去努力打造能满足地方综合年鉴的真正读者需求的年鉴。

 

参考文献:

①② 许家康:《年鉴的实用性读者定位及创新方向》,载《年鉴信息与研究》2003年第1期。

许家康:《提高专业年鉴编纂质量的几点设想》,载《年鉴信息与研究》2003年第5期。

许家康:《年鉴编纂必须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载《年鉴信息与研究》2004年第4期。

胡新力:《地方综合年鉴读者定位和市场定位思考》,载《年鉴信息与研究》2005年第2期。

杨树民、刘百宽、张煜峰:《年鉴读者细分与定位的探讨》,载《年鉴信息与研究》2002年第3期。

张建明:《关于创新年鉴出版理念的思考》,载《年鉴信息与研究》2004年第5期。

孙关龙:《铸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年鉴及其年鉴学》,载《年鉴信息与研究》2009年第56期。

武星斗:《试论年鉴定义的表述》,载《年鉴论坛》(第一辑),林业出版社,2010

许家康《年鉴编纂入门与创新》,线装书局,2006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