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理论与实践

试论年鉴加强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记述

点击数:35172010-05-24 00:00:00 来源: 腾龙公司客服中心-19908888867

内容提要:本文简要介绍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分析文化软实力在年鉴中的表现特点,希望在年鉴编撰时结合年鉴事业创新,探索年鉴记述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途径,加大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记述力度,注重收录文化软实力对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的信息资料。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党和国家明确地提出了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文化软实力是指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国外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现代化事业中形成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文化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它渗透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科技、军事等方方面面,发挥着硬实力包括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等物质力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年鉴记述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问题做一点探讨。


一、文化软实力内容渗透在年鉴内容的各个方面


在人类社会中,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与消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都是联系着的,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文化软实力与经济基础也存在着客观的联系。信息可以分类成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同时各类信息之间也存在着内在联系。文化软实力所涉及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组织纪律、精神文明、战略策略、作风形象、体制制度等因素与硬实力之间同样存在着内在联系,又由于这些因素本身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引导力,它们会渗透在年鉴的所有内容中。年鉴工作者对社会信息的研究,既要注意厘清社会信息的分类,还要特别关注各类信息之间的关系。一条经济的信息也许蕴含着社会精神的要素,一条文化信息也许暗寓着经济信息的成分,这一条条的信息综合起来,一部年鉴的所有信息就能显示出文化软实力潜在的综合影响力。如果把年鉴放在文化软实力下具体考量,我们就会感到,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渗透在年鉴内容和形式的各个要素中,例如指导思想和框架结构、条目选题和资料编写、彩色画页和装帧设计等,其信息的触角伸向经济、政治和社会事业的各个角落。如果加强年鉴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记述,想方设法从综合影响力的角度,全视野、全覆盖、全方位地搜寻并记录当地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的信息,就会使年鉴信息展现出新的特征——文化软实力的资料特征。

二、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记述将给年鉴带来精气神


2001年以来,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以创新为号召,努力促进年鉴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在年鉴品种创新、内容和形式创新、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至今已经过去多年,但是,“创业维艰,守成不易,创新更难。”中国年鉴事业的创新大业方兴未艾,提高年鉴整体质量的道路任重道远。

加强年鉴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研究和实践,将给中国年鉴事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给年鉴创新带来新的路径、新的课题和新的要求。从一部年鉴的精气神来看,文化软实力是贯穿始终的灵魂,“腹有诗书气自华”,此之谓也。一部年鉴如果缺少这样的灵魂,其高度也许是有限的,其深度也许是肤浅的,其内容也许是狭隘的,最终也许会逐渐走向僵化和萎缩。与二三十年前相比,全国年鉴的数量持续增长,种类不断增多,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编撰质量稳步提高——毫无疑问,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年鉴大国了。但是,同时必须看到,年鉴的服务功能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目前年鉴事业的“基本矛盾有两个:一是迅速发展的社会客观实践与年鉴客观记述之间的矛盾,一是愈来愈迫切的社会信息需求与年鉴所能提供信息之间的矛盾。”如何在创新中贯彻以人为本精神,如何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之路,“在我们年鉴界至今没有很好解决。”如果说,中国的硬实力建设是硬腿,文化软实力建设是短腿,那么,这一现象在年鉴编撰中也同样存在。单就狭义的“文化”而言,年鉴的记述也是比较薄弱的,更遑论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全面记述了。分析第三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中获得特等奖的8部城市年鉴(2004)记述“文化”的情况,可以看出:一是总体比重小,8部城市年鉴“文化”平均占5.7%;二是反映“文化”形式单一,仅在“文化”类目中集中体现,其他类目很少涉及,更缺少历史文化、风俗礼仪、民间艺术、饮食习俗、俚语方言等方面内容;三是缺乏人文气息,8部城市年鉴中记载人物最多的占7.6%,最少的只占0.2%

 “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一部分,而脱离人或脱离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从人类发展的长河来考察,文化的魅力是长久的,经济是无法企及的。所以作为年鉴这一特殊的信息载体,增加文化含量的创意是有其实际意义的。”由于文化软实力的综合影响力是渗透在年鉴全书中的,所以注重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记述能练就年鉴整体的内在“气质”。加强年鉴对记述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探讨,升华出规律性的认识,为年鉴编撰服务,这也正是年鉴事业创新发展的奋斗目标之一。


三、探索年鉴记述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途径


年鉴加强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记述,需要开拓眼界,扩大视野,推动年鉴编撰的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全面提升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记述力度、记述广度和记述深度,使年鉴内容以更大的兼容性和覆盖性,去满足社会对年鉴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信息需求。

(一)特别关注文化软实力对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作为上层建筑,文化软实力对经济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过程表面上是取决于资本、资源、流通等物质层面的东西,实际上,起根本作用的则是精神层面的文化软实力。从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培育资本主义的星星之火,到日本和德国在战败后依赖各自民族精神文化的崛起,再到市场经济与儒家文化结合而孕育的亚洲四小龙,无不说明了文化软实力对发展社会生产力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年鉴在记述经济发展的同时,要用文化的眼光看待社会经济的发展,注意收录文化软实力的无形之手在推动生产者从事产品的设计、生产到产品的交换、销售等环节中出现的精神活动,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信息。

1.要记述通过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或文化元素,提高产品品质,从而转化为经济效益的信息。例如,《扬州年鉴(2009)》第123页《工艺美术工业》概述部分,记述了扬州在传统工艺技艺加入现代科技元素,引进数控雕刻机专用软件对玉器产品进行技术加工,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了产品的表现效果;再如,《广州年鉴(2009)》第274页《双鱼集团实现“大满贯”》条目,记述了广州双鱼体育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的新产品“祥云”球台,以其奥运元素和美观实用而大受欢迎,从而实现经济指标和完成为奥运会提供器具任务的“大满贯”。这些条目都从科技文化的角度记录经济信息,显示了科技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

2.表现社会通过贯彻以人为本,使人获得精神力量而在经济生产中创造的成就。《哈尔滨年鉴(2009)》第193页《哈尔滨“小老板”获全球微型企业家创业奖》条目,记述了哈尔滨市弘瑞电器有限公司“小老板”通过小额信贷脱贫发展,自主研发国际先进技术,成为国内唯一获得全球微型企业家技术创新奖的企业家。这一条目,从人文关怀和精神关怀的角度,表现了文化软实力对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经济所产生的精神吸引力。

3.记述培育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大连年鉴(2009)》第138页条目《大连石化公司获“中国改革开放30年企业文化先进单位”称号》,介绍大连石化公司多年努力营造“以人为本,关爱员工”的和谐气氛,不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形成“创新、和谐、永争第一”的企业文化氛围,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取得显著业绩。年鉴记录这些经济类信息,能给读者以文化的启示。年鉴还可注意记述企业通过文化提升无形资产价值的信息。《青岛年鉴(2009)》的《工业》以很大篇幅介绍了海尔集团、海信集团、澳柯玛集团等大企业在打造企业品牌、塑造企业形象、提升企业无形资产过程中所取得的不凡业绩。从这些内容中,我们看到了文化的经济价值。

(二)特别关注文化软实力对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作用

文化软实力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政权稳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推进或阻碍社会文明的进程,一些典型历史案例,如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大讨论等事件,从正反两方面都表明了文化软实力对社会文明发展的巨大促进或阻碍作用,而这种作用非经济力量所能企及。年鉴要突出记述文化软实力对人心的影响和引导,社会如何用文明来教化人、提升人、凝聚人,从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信息。

1.反映文化软实力在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凝聚人心、激发斗志的作用。在记录汶川大地震的处理上,《四川交通年鉴(2008)》运用特载的体例,设置专题彩页《“5·12”四川交通抗震救灾纪实》,以大量图文回溯了四川交通人上下协力,舍生忘死,深入悬崖绝壁和深山巨谷,昼夜奋战,奋力抢通“生命路”的惊心动魄的感人场景,历史地再现了“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胡锦涛语)的伟大民族精神;《绵阳年鉴(2008)》在生死关头,临危不惧,用自己独特的感人方法,及时为历史记录下了大量的图文资料(其中《大事记》记录地震和抗震救灾情况以分钟为时间单位),其行为之悲壮,笔力之雄沉,令人动容,可谓壮举!历数很多年鉴对1998年抗击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2003年战胜非典病毒的肆虐等重大灾害、灾难的记录都是表现了在爱国主义和共同理想的感召下,人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度时艰的巨大民族凝聚力,这些记录都使文化软实力的精髓在年鉴中得到了极度的彰显。

2.反映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近年来,年鉴在记载建设进步的政治、清明的政治等方面,不断有新的进展,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可贵资料。有的年鉴设置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栏目,很多年鉴设置了民主政治建设内容的条目,重点反映党委、政府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面貌和发展状况,反映推行公民旁听制度、听证制度和领导干部述职制度等方面的进展,反映在扩大基层民主、推行职工民主管理、不断完善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及村民自治等方面的成果,反映人民有序参与政府重大决策以及反贪肃贿、制度反腐等内容。《镇江年鉴》为加强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记述,还注意对重点单位加强年鉴条目选题引导,比如将党委、政府的民主决策及实施,人大、政协的议案、提案和建议,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建言献策等内容,作为条目选题的重点对象。上述内容表现了全社会循序渐进地发展民主政治的时代印记,显示了文化软实力对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引导作用。

(三)特别关注文化软实力对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要与人口、生态、环境和资源相互适应。年鉴记述文化软实力建设,就是要记录人们在不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发展,保证资源永续利用,生活质量持续提高,达到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方面和谐发展的进程。

1.记录当地在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开发资源,向社会和谐共生方向发展的轨迹。应运而生的《云南生态经济年鉴》、《广西年鉴》新设的《生态文明建设》分目、《武汉年鉴》第484页有关节能减排工作的调研文摘,都是反映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佳例。这些拓展性的探索,坚持科学发展观,“宣传生态文明,提高公民的生态意识,客观真实地承载生态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成就”,为年鉴的发展做了“辛苦但却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历史的工作”,反映了年鉴人在记录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的责任意识。

2.记述文化软实力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所起的调节作用。中共十六大以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年鉴要反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软实力所发挥的调节作用,反映全社会形成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的信誉意识,从而推动经济秩序的建立和完善,改善经济环境,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等方面的信息。《江苏年鉴(2009)》第443页起收录的韩惠民入选“十大感动中国人物”、陈光标入选CCTV中国年度经济人物、“中国好人榜”江苏入选名单等内容,《上海年鉴(2008)》第11页《上海十大新闻》栏目中收载的“上海媒体倾力宣传‘轮椅上的天使’陈海新”条和“上海颁布一系列民生保障举措”条,以及《镇江年鉴(2009)》第313页收录的“镇江市首届‘大爱之星’情况表”等资料,立足于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社会角色意识,使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国家的利益相结合,弘扬了自觉遵循社会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而形成的良好社会风气,表现了文化软实力潜移默化的引导力。

3.大量收录社会处理热点难点问题方面进展情况的信息。党和政府承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反映在年鉴编撰中,就是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诸如上学、看病、就业、住房、养老保险等制度改革如何层层推进探求新解,收入分配如何体现社会公平,户籍制度如何改革使农民工享受同城待遇,从毒奶粉到毒鸡蛋再到蛆脐橙等事件中反映的百姓食品安全如何保证等民生信息,都是年鉴需要大力关注的内容。“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对于上述这些群众冷暖、百姓疾苦的资料,年鉴要带着感情和牵挂,去描画社会探索的轨迹。《西安年鉴》《扬州年鉴》的类目《社会生活》更名为《社会民生》,这不仅仅是名称的更新,更是民生观念的进步。《武汉年鉴》第486页起刊载的和谐劳动关系状况、外出农民工基本情况、和谐社会构建中私营企业主社会态度等调研文摘,《哈尔滨年鉴》第337页《民生档案管理》、《青岛年鉴》第330页《民生工程》、《攀枝花年鉴》第356页《民生新闻》等条目都是民生内容在年鉴中的优秀记录,闪耀着文化软实力的人性光芒。

总之,我们要从无意到有意,由感性而理性,自觉关注文化软实力建设在年鉴中的表现,加强这一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努力让年鉴映照出文化软实力吸引力、引导力和影响力的光辉,为社会提供更广泛的服务,为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国祚.中国有信心和能力成为文化软实力强国[OL].中国社会科学网。“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是1990年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提出的,他把软实力平行地解释为文化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吸引力以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中国理论界则认为“文化软实力是全部软实力的灵魂和经纬,软实力中各种要素的特质无不取决于相应的文化价值观念。”

[2] 许家康.年鉴创新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J].年鉴信息与研究,2004(1)

[3] 孙关龙.从年鉴评奖看年鉴创新和编校质量——在第六期全国年鉴编校质量专题研讨班上的讲稿[J].年鉴信息与研究,20055

[4] 同[3]

[5] 崔义萍.城市年鉴的地方文化特色[J].年鉴信息与研究,20066

[6] 夏溪.对城市年鉴文化含量的揣摩.年鉴信息与研究,20086

[7] 杨正宏.试谈深化地方综合年鉴资料的收集工作[J].年鉴信息与研究,20086

[8] 许太琴.彰显时代精神 为年鉴百花园增色添彩[J].年鉴信息与研究,20084

[9] 温家宝.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00316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