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理论与实践

努力增强县级年鉴的实用性
——第十五次全国地州区县年鉴研讨会主题报告

点击数:285602015-02-01 01:54:48 来源: 腾龙公司客服中心-19908888867

努力增强县级年鉴的实用性

——第十五次全国地州区县年鉴研讨会主题报告

中国版协年鉴工委副主任  莫秀吉

20141015日)

县级年鉴是我国年鉴界的一支重要力量。尤其是2006年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后,编纂地方综合年鉴成为政府的职责,县级年鉴的数量迅速增加。据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提供的数据,全国地方志系统组织编纂的地方综合年鉴达1700余种。除去30多个省级行政区、330多个地级行政区,全国县级年鉴的数量达到1300多种,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湖北、广东、海南、四川等省(直辖市)基本实现县级以上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全面覆盖。在数量增加的同时,年鉴质量也不断提高,实用性逐步增加。在第四次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中,涌现出《栖霞年鉴》《张家港年鉴》《武进年鉴》《秦淮年鉴》《浦东年鉴》等一批高质量年鉴。但是,从总体上看,县级年鉴在编纂质量、出版时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实用性问题日益突显,需要各家年鉴加以重视,并采取措施逐步解决。

一、年鉴的实用性及县级年鉴实用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年鉴实用性的内涵及意义

年鉴的实用性问题是年鉴的使用价值问题,是年鉴编纂工作的效益问题。企业经营要讲效益,效益不好就会被激烈竞争的市场淘汰。政府工作要讲绩效,绩效不好要被问责。地方综合年鉴由政府地方志工作部门组织编纂,也要讲求工作绩效,没有绩效便难以长久。年鉴要编以致用,服务社会。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人们在海量信息面前无所适从。年鉴作为逐年编纂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既是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同时又是一个信息筛子。一年中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料,经过年鉴的加工、过滤和融合,人们能够轻松、便捷地从中获得实用、权威的有效信息,这便是年鉴的效用。年鉴的实用性,是为读者及时提供可资利用的信息资料。地方综合年鉴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为读者及时提供权威、可资利用提供地情资料,成为决策参考、研究资料、地情读本。正如大众传播媒体崇尚“内容为王”一样,年鉴从它的本质属性出发,实用性问题的根本是年鉴提供什么样信息资料的问题。年鉴提供的信息资料质量高,满足读者需求的程度大,年鉴实用性就强。反之,就不实用。

    在中国的国情下,年鉴编纂主要是政府行为。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组织年鉴的编纂,其目的是为了满足民众对地情信息的需求。有投入,就要衡量产出,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和低效利用。作为政府主持编纂的地方综合年鉴,即使定位为公益性精神文化产品,也要讲求社会效益,讲求项目绩效。公益性不等于不计成本,不讲效益。年鉴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越高,实用价值越大,年鉴工作的绩效就越大,年鉴编纂出版才能得到政府的重视,实现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要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可以预见,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必然对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地方综合年鉴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增强年鉴的实用性,更好满足群众对地情资料的需求,年鉴才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要增强县级年鉴的实用性,要从年鉴作为年度地情资料工具书的性质出发,围绕记录现实、服务现实、明鉴春秋的功能定位,从多方面采取措施。

(二)县级年鉴的实用性问题

从“内容提供者”的角度观察,县级综合年鉴在实用性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框架结构缺乏特色。

县级年鉴大都照搬省市年鉴的框架,内容空泛,资料单一,缺乏个性和特色。一是分类过细,部类太多。县一级建制虽五脏俱全,但实在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地设立专栏。如军事、社会科学以及地方的某些弱项,就没有必要勉强设立部类。如一部县级市年鉴也设立“社会科学”类目,但分目却是党史工作、地方志工作、档案工作。二是地方特色和年度特色不鲜明。从框架上看不到地方的独特优势,见不到地方的特点,只有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的“规范化”的栏目。年鉴框架设计应当与时俱进,逐年从实际出发更新一些栏目。但许多县级年鉴的栏目长期稳定,缺乏新意。栏目不创新,年度特点就难以体现。

    2.工作总结式写法影响年鉴资料的社会价值。

    工作总结式写法照搬单位工作总结和工作报告,多是些既不具备利用价值,也没什么存史意义的机关单位日常事务、行政的过程、管理的措施、取得的成绩等等,宣传性、事务性、工作总结性特征明显。而应该着重记载的经济变化情况、事业发展情况、生产经营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等,却反映不多。与单位的工作职能相对应,条目选题多为反映某项职能工作的稳定性选题,许多有新意、有价值、有特色的题材被淹没。选题上下年雷同,部门间、地区间相互雷同,缺乏地方特色和年度特色。再有就是出现不少内向性选题。如一部县级市年鉴的“外事侨务”分目,下设条目为:机关作风建设、联络接待工作、海外联谊活动、办公楼置换搬迁、挂钩与扶贫,并附上市外事侨务局负责人名单。这类题材,社会价值不大,难以满足社会读者的信息需求。

    3.条目内容的空泛浅薄影响年鉴资料的信息价值。

作者撰稿缺乏深厚的材料基础,单纯依赖单位工作总结和工作报告,概括性浅层次的记述多,有深度有特色的内容少。具体表现:一是概况条目内容单薄,内容要素残缺不全。不少县级年鉴的概况条目对反映部门、行业、地区基本情况资料的提供不够一致和规范;不同年鉴对提供这种资料的注重程度不一,同一部年鉴的不同部分提供这种资料也存在差异。作者随心所欲,编者就稿编稿,造成基础信息相当不稳定,基本情况和重要指标数据缺乏应有的连续性和可比性。例如,一部县级年鉴的“财政概况”条目:

【概况】2009年,××财政地税部门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推进财税管理创新,促进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平衡协调发展。

条目仅80多字,缺少财政收支等基本指标。在不少年鉴中,查不到有多少共产党员、有多少民主党派成员、有多少基层党组织,有多少人大代表、有多少政协委员;至于医生、护士、教师、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律师、公证员、文艺工作者、体育运动员、残疾人、农民工、流动人口等等数据,更是无处可查。有的地方和经济部门对实现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数据报喜不报忧,年景好就多写几项,年景不好就少列几项,或者手头方便就多写几项,不方便就少写几项,造成指标数据纵横均不可比。

二是记事条目内容空泛。概括性地列写工作措施做法,缺少反映完成情况的指标数据,有时有过程,有措施,无结果,有时对资料价值大、实用性强的事件、活动只是点到为止,读者看了徒唤奈何。

4.统计表、图片等二次文献偏少。

许多县级年鉴没有统计资料类目,条目附属的表格也不多,有的存在数字文字化的现象。一部县级年鉴全书49万字,480多个页码,仅有表格9个。不少县级年鉴配文图片偏少。图表偏少的结果,是年鉴内容表现形式单一,版面死板。表格偏少,给读者利用统计指标数据带来不便,读者要从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找出批量列写的指标数据非常困难,也不便于作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图片不仅能美化版面,还是提供形象资料的有效方法。图文并茂是代表现代工具书编纂水平的重要指标。一幅好的图片能起到“一图胜千言”的作用。图片偏少无疑使年鉴的可读性和使用价值大打折扣。

5.缺乏索引或索引质量不高。

年鉴主要不是供人从头到尾阅读的,而是查找所需信息资料的。缺少索引,造成检索系统不完备,读者查检利用年鉴资料缺少了一种有效的途经。许家康会长在《第十四次全国地州区县年鉴研讨会主题报告》中指出过这一问题。许会长以手中的26种县级年鉴为例,编有索引的只有7种,没有索引的占绝对多数。在编有索引的7种县级年鉴中,索引量大于目录数量,并且能够引入参见、附见编排方式的年鉴只有两种,其余5种年鉴索引质量十分低劣。

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年鉴的实用性。增强年鉴的实用性,提高年鉴反映和服务社会现实的功能,是做好年鉴工作的当务之急。

    二、县级年鉴实用性不强的原因分析

    (一)年鉴实用性不强,原因在于我国年鉴的独特编纂模式。

1.年鉴依靠行政手段组织编纂而非市场化运作。

县级综合年鉴是政府组织编纂的公益型公共文化产品。2006518日,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施行。《条例》规定: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地方志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以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分别由本级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按照规划组织编纂,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编纂。这一规定,使地方综合年鉴编纂成为政府行为,并具有排他性。各地认真贯彻落实《条例》精神,依法编鉴。地方综合年鉴具有浓厚的“官办”色彩。多数年鉴设立由政府领导挂帅的编纂委员会,依靠行政手段组织编纂,经费由财政安排。这与市场化运作的西方年鉴截然不同。

2.党政机关成为年鉴主要供稿渠道。

在中国,一直以来政府是强势政府,社会组织发展程度不够,作用有限。党政机关掌控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信息资料,离开党政机关的稿件年鉴编纂将成为无米之炊。虽然近年来年鉴组稿工作也不断努力拓宽组稿来源,但来自于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网络传媒等的稿件只占年鉴全书稿件的极少部分。党政机关撰稿则主要以部门工作总结和工作报告为材料基础,政绩宣传难以避免,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读者的需求。

3.年鉴编用脱节。

《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地方志工作应当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应当积极开拓社会用志途径,可以通过建设资料库、网站等方式,加强地方志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利用上述资料库、网站查阅、摘抄地方志。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县级年鉴印数少(1000多册),且多数赠送,又没有及时将内容上网,读者面窄。另一方面,缺乏对年鉴使用情况的反馈和评价机制。评价年鉴质量高低,更多是同行间、业界内的自我评价,缺乏最终使用者的意见。年鉴一定程度上为完成任务而编,为拿奖而编,没有参与市场竞争的压力,也没有满足读者需求的动力。

(二)年鉴实用性不强,也是对年鉴的性质功能认识不清,以志书意识编纂年鉴的结果。

县级综合年鉴基本上由地方志部门编纂,很容易出现以志书意识编纂年鉴的现象。针对方志和年鉴的关系问题,年鉴界很早就有人撰文探讨两者的关系。中国版协年鉴工委会原副会长孙关龙先生2010年也专门作过论述,提出“方志不能年鉴化,年鉴不能方志化”。现在看来,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取得共识。虽然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中有“本条例所称地方志,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的规定,这更多地是从地方志工作的角度所作的规定。从《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海》等权威辞书对年鉴的定义来看,年鉴性质上属于年度资料性工具书。作为资料性工具书,框架结构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和年度特点;个性鲜明,具有地方、行业特色。内容表现形式以条目为主,强调条目的独立性、年度性和资料性;条目题材新颖,记述重点突出,基础信息和大事要闻反映充分;有统一的内容要素规范,有统一的记述程序要求。检索手段完备,有详至条目的目录和检索信息丰富的主题索引。志书横排门类,纵述史实,志书资料是时段性资料,10年、20年或数十年的资料不受年度性的局限,也不着眼于年度性,而是着眼于该个时段,讲究事物资料起始、发展、终结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做到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这样的资料特点与年鉴强调年度性动态性新颖性有较大区别。年鉴要求的是年度的信息性资料,地方志要求的是编纂周期内体现或反映规律性的史实性资料。年鉴编辑加工的重点:一是否符合“新、大、特、要”事的要求,二是如何使资料更加符合工具书的规范而便于查检和使用;地方志编辑加工的重点:一是资料史实的查证、考证和确认,二是资料史实内在逻辑关系的认识,以便志书运用资料的有机组合反映该时段的历史风貌及其规律。以志书的意识编年鉴,编出来的是小志书,而不是作为工具书的年鉴。

在功能作用方面,年鉴与志书也各不相同。年鉴作为工具书的主要功能是传播信息、服务大众,存史仅仅是年鉴的从属性的功能。年鉴不能单纯地以为地方志积累资料作宗旨。地方志作为志书,主要功能是供人们系统阅读,自古以来认为具有资政、存史、教化的功能。如果将两者不同的功能等同,将存史、资政、教化作为年鉴的功能,以此指导年鉴编纂,在框架设计、条目选题、内容选择与组稿编辑中,只注重存史、资政、教化,实质上主要在存史上做文章。而仅仅注重存史的结果,将使年鉴的路子越走越窄。实际上,在广东等第二轮修志进度较快的地方,已启动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为下一轮修志积累资料,年鉴并不承担为新一轮修志积累资料的功能。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王伟光在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所作的工作报告中说得很清楚:“要加大依法征集地方志资料的力度,建立和完善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加强地方志资料集中收藏、保存和管理,逐步构建一个能够全方位适应地方志编纂、地方志事业发展和方志文化建设需要的地方志资料保障体系。”

(三)年鉴实用性不强,还有县级年鉴力量相对薄弱,知识准备不够充分等客观原因。

受人员编制的限制,县级地方志工作机构人员较少,普遍只有3~5人,有的还和党史、档案机构三合一。一直以来,地方志工作机构工作重点在修志,对编纂年鉴重视程度不够,年鉴编纂知识的学习培训欠缺,理论研究更显不足。许多县级年鉴是在基本完成修志任务后才开始着手编纂,也有不少则是在《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后在上级地方志部门的要求下才开始编纂,上马更显仓促。走的是拿来主义、边干过学、先出书再逐步提高的路子。而年鉴是工具书,编纂年鉴是一项技术性很强、业务要求很高的工作。在人手紧缺、知识准备不足、为完成任务的情况下而编纂出来的年鉴,质量自然难以保证,实用性不强也是事出有因。

    三、增强县级年鉴实用性的方法

要增强县级年鉴的实用性,应立足于地方特色和优势,从政府主办地情资料工具书的属性出发,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突出地方特色和优势,调整框架结构。

20141013,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承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然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不是照搬其他国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而是要从我国的现实条件出发来创造性前进。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年鉴要突出对地方特色和优势的记载,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中国是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大国,县(市、区)数量达到2800多个。各地资源环境各不相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风土人情丰富多彩,呈现出多样的个性和特色。既有山区县,也有平原县;既有沿海地区,又有内陆地区;既有经济发达地区,也有经济欠发达地区;有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的民族风情浓郁……要认识、把握一个地方的情况,既可从共性内容上作一般化的认识,更要抓住个性内容作深度了解。年鉴是地情的载体。而框架结构是一部年鉴编纂工作中的蓝图,它决定着年鉴的性质、选题范围及选材方向。框架结构设计得越科学合理,年鉴的信息总汇性就越强,其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就越高,实用功能也就越大。县级年鉴框架设计不能简单照抄照搬省市年鉴的框架,而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在研究把握地情的基础上,千方百计突出地方特色,张扬个性。要强化地方的强项和优势,有所侧重,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善于抓住地方的强项,地方的独到、独特之处,合理设计栏目,并适当安排版面,使年鉴富于浓郁的乡土味。年鉴只有体现地方特色,才能避免千鉴一面。有时候为了突出地方的强项和优势,栏目设置可以不拘一格,某些栏目可以破格升级、靠前安排或增大其分量;而某些弱项则应当适当降格或淡化。农业大县要侧重反映农业发展情况;旅游大县要突出旅游接待、景区建设管理、旅游文化活动等内容;少数民族自治县则要在民族区域自治、民俗风情等方面多做文章。如《栖霞年鉴·2013》设立“科技创业创意平台”类目,下设中国南京液晶谷、南京紫东国际创意园、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江苏金箔文化产业园、南京仙林物联网产业基地、紫金科技创业特别社区、高校科技园7个分目,反映栖霞区通过发展科技创业创意平台,增创产业转型升级新优势、建设现代产业新高地的情况,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非常突出。《张家港年鉴》突出“港口·口岸”的内容,《浦东年鉴》突出开发区、招商引资、要素市场等开放型经济情况。总之,要对地情作深入研究,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事物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强化反映,增强年鉴的可读性、资料性和实用价值。

    (二)突出年度地情资料工具书的特色和优势,优化选题选材。

在信息传播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方法越来越简便。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要编纂出版年鉴,就因为年鉴具有其他传媒和信息载体不可替代的功能。年鉴是逐年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以基础信息和大事要闻为记述重点,将相对稳定的基础信息和年度新发生的大事要闻结合在一起。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新闻报刊,都是以新闻报道为主要内容,报道最新发生的事件、活动、会议等等,很少会全面系统地介绍一个地方的基本情况。而年鉴,基本情况作为记述重点之一,要作全面记述和连续记述,以备读者查找利用。与百科全书、辞海等工具书相比,年鉴作为资料性工具书,则有及时反映年度发展变化的优势。百科全书、辞海等工具书10年左右修订一次,收录的是稳定的知识。年鉴逐年编纂出版,能及时反映年度的大事要事新事特事,其新颖性是其他工具书无法相比的。由此可见,以基础信息和大事要闻作为记述重点,是年鉴的独特优势。作为年鉴人,一定要把这种优势保持好,发挥好,并不断强化,形成核心竞争力,使年鉴立于不败之地。

1.选题选材以社会价值和资料价值为原则。

年鉴是公共文化产品,其实用程度如何要由读者决定。而读者具有社会广泛性。年鉴尤其是县级年鉴印数少,接触到书本型年鉴的读者不多,但年鉴内容上网后,广大读者可随时通过网络使用年鉴资料。年鉴要满足社会广大读者对地情信息资料的需要,内容就应具有社会价值和资料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新闻报道的内容重点、文风、形式都在发生变化。“中央八项规定”第六项: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这里明确了报道中央领导人活动的原则,即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中央主流传媒的报道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社会新闻、民生新闻的比重逐步加大。新闻的追求已经逐渐回归新闻价值。那么,年鉴追求什么呢?应该追求社会价值、资料价值。其内容选择应由题材的社会价值和资料价值所决定,按照读者的检索愿望和检索习惯选题设目,尽量选择读者普遍关注、查检率相对较高的题材设立条目,将根本无人问津、不会有人检索或难以查考的题材排除出去。

2.记述重点由以部门日常事务和工作成绩为主向以基础信息和大事要闻为主转变。

社会价值和资料价值原则的具体化,是将基础信息和大事要闻作为年鉴的记述重点。许家康会长在20129月第十三次全国省级年鉴研讨会上的主题报告专门对此作了论述。“基础信息+大事要闻”是读者关注的重点,也是年鉴的内容重点。所谓“基础信息”,就是读者了解年鉴对应范围基本情况必须掌握的重要资料,是读者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基础和重要参照。它由两个方面的资料构成:一是基本情况,二是基本指标数据。以地方综合性年鉴为例,凡调查了解一个地方必须掌握的基本资料,如历史、地理、环境、气候、水文、资源、物产、人口、民族、语言、宗教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所属行政区域和各行各业的概况及相关数据,就是基础信息。所谓“大事要闻”,就是年度的重大事件、重要新闻。

以基础信息和大事要闻作为年鉴的记述重点,要避免以部门日常事务和工作成绩代替基础信息和大事要闻的情况。由于年鉴稿件主要来源于党政机关,在年鉴撰稿实际中,经常有较强的“内向性”倾向,主要表现为行政事务性。部门工作总结、单位内部事务、各级领导人的行踪以及例行的各种会议和活动等占有较大比重,年鉴被涂上较浓厚的“行政色彩”。这种倾向无形中拉大了年鉴与社会大众的距离,使年鉴缺乏应有的社会价值,回答和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看似厚厚的一部年鉴,不少内容对读者没有多大作用,读者真正需要的信息资料又提供得不够。这些存查价值不高或者说检索意义不大的资料主题,是年鉴选题中的“死条”,属于无效信息。我们不能将地方综合性年鉴等同于政府年鉴、部门工作年鉴,不能成为政府工作报告和部门工作总结汇编。政府年鉴以政府为记述对象,着重记述政府的政绩;地方综合性年鉴以地方为记述对象,全面反映地方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情况。而要全面反映,选题选材就应当放眼全社会,兼顾各行各业。同时,应当坚持年鉴的实用性、检索性原则,按照读者对信息资料的关注程度考虑选题设目,以读者检索频率相对较高的大事要闻为记述的重点,择新择特,择大择要,求真求实,实现年鉴由重点记述政绩向重点记述大事要闻的转变。

3.建立条目内容要素规范并严格按规范撰稿和编辑。

年鉴是编纂而成的工具书。编纂与编辑不同。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专家金常政先生的界定,凡是编辑部起主导作用,或者说编辑部是成书过程的主体,即由众多分散的作者按编辑部的设计和要求提供稿件,最后由编辑部编成书,就是编纂。而编辑而成的书是由作者起主导作用。年鉴编纂是一项社会大协作工程,撰稿人众多。年鉴撰稿人基本上是机关工作人员,写惯了领导讲话和工作总结,对年鉴体例不很熟悉。对他们来说,年鉴撰稿是附加的工作,加上时间紧、手头材料少等因素,稿件质量往往不理想。为此,众手成鉴,就需要进行体例指导,需要遵守统一的体例规范,以保证编纂质量和时效。年鉴主要内容已基本条目化,建立条目内容要素规范并严格按规范撰稿和编辑是确保年鉴质量、增强实用性的重要工作。《第五届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方案》关于条目内容要素的评分标准是:有统一的内容要素规范,条目内容要素齐全,核心资料比较完整。按照条目内容要素进行撰稿,既是年鉴作为资料性工具书范式化写作的需要,也是为了求得信息的完整,实现条目的功能,即为读者提供可资利用的信息。如果条目要素不全,来龙去脉未讲清楚,其信息含量就低,就不能充分发挥条目应有的功能。这其中,很关键的一点是建立反映基本情况的指标体系,一一列写主要指标,让作者撰稿时依样画葫芦,填空式写作,做到整齐划一,纵横可比。这样既能保证条目核心资料相对完整,有效信息高度密集,又能防止条目写作的随意性,提高条目内容资料的质量。如概况条目承担反映事物基本情况的任务,其内容要素总体而言包括四个方面:基本情况、年度主要业绩(包括完成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发展特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实际撰稿工作中,还要明确反映基本情况和年度业绩的具体指标。反映工业行业的主要指标应包括行业内企业数、从业人员数、资产总额;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进出口额;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利润总额等;全员劳动生产率;主要产品产量;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等等。反映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应该包括土地面积,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额,实际利用外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等。

4.挖掘拓展深层次资料。

部分年鉴稿件,主要以部门工作总结为基础,所记述的内容多数比较浅,停留在表面层次,或局限于日常事务,表面上全面周到,其实深度不够,可资利用的资料十分有限,资料价值和借鉴作用不大。浅层的是表象,深层的才是本质。表象是人们感知到的,但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深层的则可回答所以然。今年419日,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召开,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修志问道,以启未来。这个“道”,我理解是道理、门道,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为了“知往鉴来”,年鉴内容应尽可能是回答“所以然”的。因此,撰稿过程中在利用好工作总结和年度工作报告材料的同时,要抓住资料价值高、有代表性和标志性、读者比较关注的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和拓展,把事物描述得深刻,把问题揭示得透切,提高年鉴资料的利用价值和借鉴作用。如反映“信访”情况的条目,既要反映信访部门受理群众来信来访数量,群众到省信访情况、群众进京上访情况等总体情况外,还应重点反映群众信访反映的主要问题。近几年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包括:国土资源管理问题、劳动社保问题、涉法涉诉问题、“三农”问题、城建拆迁问题、环境污染、代课教师“代转公”、国有企业改制遗留问题、部分复退军人生活困难等。对这些问题用详实的事实数据分项记载,就能为领导决策、学者研究、了解民情等提供难得的资料。年鉴内容不应停留在工作层面、工作事务的记载,更应总结、呈现事物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多提供给人以启发、深思的资料,做到“把握时代性,体现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发挥年鉴的镜鉴作用和实用功能。如反映国税征收情况的条目,除了反映总量完成情况,主要税种收入情况等指标外,还应对各税种的年度变化特点、影响税收的主要因素、纳税大户和行业等资料。这些内容,相对于税收征管措施、依法治税举措、纳税服务、税务信息化、税法宣传等工作层面的内容,更具社会价值和资料价值。对一些不便在条目中展开的内容,还可通过配发表格、示意图,建立资料链接来拓展年鉴内容的深度。

(三)突出政府主办年刊的特色和优势,加大公共信息的反映力度。

地方综合年鉴由政府主办,是政府公共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公共信息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的一切负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在行政过程中产生、收集、整理、传输、发布、使用、储存和清理的所有信息,是政府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服务人民大众而予以提供的信息。公共信息涉及公共健康、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生态环境、教育、就业、物价等,与社会成员利益密切相关,反映同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以及公共利益变化状况,满足和服务于社会成员对信息的普遍性需求。在我国,政府是最大的信息情报源。据测算,政府部门掌握着全社会信息资源的80%以上。在读者获取信息方式多样化的环境下,年鉴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大政府公共信息的反映力度,靠独一无二的信息内容获取读者的青睐。如通过年鉴告知民众所处地域的食品安全卫生状况、产品质量状况、环境污染状况、就业市场劳动力短缺和过剩行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措施、各地最低工资标准、医疗卫生收费、传染病发病情况、教育收费、市场物价变动情况等等,定会大大增进年鉴的实用性。

公共信息不等于工作情况。各家年鉴的社会生活栏目不能只反映党政部门和团体的相关事务,更重要的是要反映其工作对象的情况。如青年、老年、残疾人、妇女儿童等分目,应该真正反映青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的基本情况和相关资料,而不能只反映共青团、老龄委、残联、妇联组织的工作情况;宗教、计划生育等分目也应该真正反映人们的宗教活动、计划生育活动情况,而不能只反映有关政府部门的工作情况。至于城镇居民生活、农村居民生活分目,也不能只摆出一些基本指标数据就完事,而应该客观地反映出居民生活的全貌。在年鉴中经常看到记载政府部门开展的某项检查,多是制定了行动方案、印发了文件、召开了动员大会、出动了多少车辆、投入了多少人力、检查了多少地区等等工作举措和成绩的记载,而读者最关心的检查中发现的存在问题、处理结果等往往没有记载,条目的资料价值和实用性大打折扣。

    (四)突出县级年鉴的特色和优势,增加便览性实用性资料。

与省、市相比,县属于基层。省、市行政区面积较大,县级行政区面积较小。如果说省、市年鉴反映的是宏观、中观的情况,县级年鉴则是反映微观的情况。小有小的好处。可以对事物进行更具体细致的记载,内容可以更加鲜活和生动,更加“接地气”。虽然县级年鉴篇幅一般少于省、市年鉴,但并不影响资料的独具特色和具体实用。在增加便览性实用性资料方面,县级年鉴大有用武之地。

1.增加实用性表格。

表格分数字统计表和事类表。数字统计表用数字填写,有利于读者从数字的变化、比较、分析中,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事类表是用形式整齐的文字来表述事物状态的表格。县级年鉴表格偏少。要改变数字文字化的写作方式,尽量完善统计指标体系。适当增加一些工业、农业、交通运输、邮电业、旅游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及城市建设、建筑业及房地产开发、对外经贸、财政、金融保险、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各方面的统计资料,并注意价格可比、口径可比。数据对于真正使用年鉴的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用数据、表格的形式表述可以节省一定的篇幅,使我们的年鉴的东西减少,的东西增多。

县级年鉴更应注重提供实用价值高的事类表。同样的事物,如学校、医院、工程、获奖项目等,在省市层面由于面广、量大,一般难以具体列写,只能概括反映。而到了县级层次,由于数量不多,则可一一反映。如学校情况,2012年广东全省有学前教育机构1.27万所、小学1.34万所、普通中学4326所,广州市有幼儿园1601所、小学941所、中学478所,越秀区有区属幼儿园12所、普通小学53所、普通中学21所。《越秀年鉴·2013》在“教育”类目收载“2012年越秀区区属中小学、幼儿园基本情况表”,详细反映学校和幼儿园名称、地址、创建时间、教职工、专任教师、在校学生、学校级别等内容。该年鉴还在“商贸服务业”分目收载“2012年越秀区5000平方米以上专业市场一览表”,列写88家专业市场的名称、地址、经营面积、市场类型、交易方式(批发或零售)等内容。《武进年鉴·2014》在“老龄事业”分目收载“2013年年末武进区百岁老人名单”表,收载截至2013年末该区73位百岁老人的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所在镇村等信息。这些表格都有很高的资料价值和实用价值。

2.增加地方特产、旅游景点的介绍。

    地方特产、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地方的代表、地方的名片,也是广大读者感兴趣的内容。注重反映地方土特产基本情况及生产、开发、经营情况,可以看出行业的兴衰起伏、时代变迁。对旅游景点、甚至旅游线路的介绍,对地方也个一个很好的推荐。这比一般化地记载旅游规划和开发、旅游宣传和推广、旅游行业管理等内容,更具实用性。有的城市年鉴编纂出版实用版的《市情手册》《市民生活年鉴》的做法,值得县级年鉴同行借鉴。

    3.增加对地方风土人情、民俗节庆的介绍。

地方风土人情、民俗节庆,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符号,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县级年鉴也应加大反映力度,通过详细记载活动仪式、说唱内容、服饰道具,并配以活动图片,图文并茂地进行记载,不论在现在还是在将来都是一份非常宝贵的资料。

    (五)突出工具书的特色和优势,完善检索系统。

    作为工具书,检索系统对读者查检利用年鉴资料的作用不言而喻。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制订的《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试行)》第三十条:年鉴具有工具书性质,应有完备的检索系统。今年开展的第五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将检索手段的分值由上届的4分增至6分,目录和索引的分值均由2分增加到3分。不论是为了评奖,还是为了方便读者使用,年鉴都应具有完备的检索系统。条目是年鉴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读者查检的主要单元。目录应详至条目。这样的目录才有检索价值。索引能将全书相同或相近主题的资料集中排列,并能揭示条目中的隐性主题。索引被证明是利用资料便捷高效的手段。县级年鉴篇幅不大,加上可利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编辑和排序,应编制查全率、检准率高,有相当检索深度的索引。索引不应是将条目的重新排序,年鉴更不应没有索引。

    同志们,年鉴不是畅销书,但可以是常销书。我期待,年鉴人通过共同努力,将年鉴办成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有用、好用、读者爱用的精品年鉴。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