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年鉴数字化

关于年鉴网络化、电子化的思考

点击数:294752011-01-23 00:00:00 来源: 腾龙公司客服中心-19908888867

20世纪后半叶信息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突飞猛进,给人类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正如托夫勒先生在《第三次浪潮》中描写的,21世纪是信息时代,各个产业都将不可避免地发生一场信息化革命。将来的世界,信息将与资金、技术一样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资源。
作为一种特殊出版物,年鉴本身就是信息的载体,资源丰富,在信息时代发展潜力极大。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的年鉴行业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远远落后于报纸、杂志等信息媒体。加之经营理念、编纂认识上的不足,导致许多年鉴已经面临生存的危机。作为年鉴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问题已经迫切地摆在全国年鉴人的面前。
其实在过去的1O年中,很多年鉴界的先行者已经探索出一些符合实际的道路,其中两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网络化和电子化。
一、年鉴的网络化道路
据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新的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2年1月,中国上网用户数约为3370万人,上网计算机数约为1254万台。以上数据表明:中国的网络发展是飞速的,网络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年鉴组稿、编辑、出版甚至发行的全过程今后有可能要在网络上实现。看到这些,我们没有理由再考虑年鉴是不是要网络化,因为全面走向网络化的时间可能只有10多年。和其他行业一样,网络化也是年鉴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一些年鉴乘“政府上网工程”东风已经向网络化前进,如《广州年鉴》将网络版本制作得有声有色,方便实用;而《青岛年鉴》在网上公开所有年鉴资料,信息翔实丰富。但是大部分年鉴目前还没有比较长远地考虑网络化的问题,所以年鉴行业网络化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如何从整体上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年鉴网络化进程是年鉴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根据年鉴市场面较为狭窄的现状和信息量丰富的潜力,笔者认为应按照“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思路,规划和实施年鉴的网络化。
第一,建立中国年鉴行业的门户网站和基本信息平台。年鉴的网络化发展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规模效应的大小,因而必须架构起中国年鉴网络化的门户和基本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发布和沟通全国年鉴界的信息,链接各种年鉴的站点,可以使网民方便、快捷地找到其关注的年鉴信息。这样,由若干年鉴信息和站点组成的平台就形成了年鉴网络信息系统的雏形,也为年鉴信息网络化的规模效益和深度应用奠定了基础。
建立这样的一个门户和平台,虽然技术并不复杂,但涉及年鉴单位众多,组织实施较为困难。而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建立中国年鉴网,既顺应了信息时代的潮流,又能够得到会员单位的响应和支持,从而实现平台建设。
第二,倡导和帮助大多数年鉴进行网络化,逐步形成规模效应。在数量众多的网站中,任何一个网站都只是沧海一粟,只有形成规模效应,才能在因特网的海洋里扬帆远航。  由于全国的年鉴发展时间不长,各年鉴受到地区差异、行业差异、文化差异影响发展不平衡,导致大多数年鉴对网络化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所以这个阶段将是整个网络化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站在年鉴行业发展的高度上积极宣传、研究网络化的现实意义和发展趋势,而且要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第三,向社会宣传“年鉴意识”。年鉴长久以来作为“官书”,其编纂和经营理念受到了官本位思想的局限,导致读者面狭窄,宣传力度不够,社会认可程度不高。必须重新定位年鉴的目标市场,在维持现有读者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用户群。而加大宣传力度是创新市场的基本手段。
年鉴作为资源丰富的信息载体,可以为政府、企业、咨询机构和科研单位提供服务,使用价值很高。但是目前社会大众对年鉴的功能、作用、使用方法知之甚少,年鉴实际处于弱势媒体地位;同时了解年鉴的人都认为年鉴极具魅力,对它爱不释手。所以经常有针对性地向社会宣传“年鉴意识”,有助于不断提高社会对年鉴的认知度,有利于推进年鉴网络化,有利于年鉴的创新发展。
第四,年鉴网络化的最终目标是建立高含金量的年鉴信息库,服务于社会。作为一种具有重要实用价值的信息载体,年鉴的网络化必将走向有偿信息服务的模式。
年鉴网络用户只需要每年付费购买一个用户名和密码,在因特网上直接访问需要的年鉴信息库,进入后也只需要输入关心的内容条件,即可实现在线阅读、打印等。而需要随机访问的用户,只需要在网上递送一个访问请求,以极低的价格在线购买一个临时通行证即可。
虽然在全国年鉴人的不断努力下,年鉴网络化的脉络逐渐清晰,我们还是要避免走入两个误区:一个是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有了网页就已经网络化了;另一个是过于超前,预期收益无法实现。现在很多年鉴注册了域名,做了一些网页,但是由于人员和经费的问题,没有后续的维护和更新,使得网络化工作半途而废。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年鉴不但完成了建站工作,并且能够保证日常更新,开始探索年鉴用户收费的问题,这符合网络化的根本趋势。但是年鉴的读者面狭窄,而实现网上收费的软件、硬件和相应的安全解决方案费用又相当昂贵,因此过早的进入这个阶段不会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反而会挫伤网络化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年鉴的网络化必须从中国因特网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尽快着手循序渐进、并且进行规模化整合,才能适应潮流走出一条成功的道路。
二、电子版年鉴的问题
由于多媒体技术和全文检索技术的逐渐成熟和普及,电子版年鉴也成为近年来年鉴界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很多年鉴根据自己的特色开发出优秀的产品,创出一些电子版的模式,如《广州年鉴》、《浦东年鉴》、《杭州年鉴》、《大连年鉴》等,可谓百花齐放。但是,随着电子版年鉴开发的深入,进而引发了对电子版年鉴认识上的一些思考和争论。
电子版年鉴的定位。一直以来,大家认为电子版年鉴是对书版的有益补充,但在个别信息技术应用程度较高的地区已经出现了电子版替代书版的苗头。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社会影响的趋势看,图书将逐渐成为奢侈品,而网络才是一般读者的工具,那么电子版在其中应当是一个过渡性事物。

 于是,我们似乎可以这样描述电子版年鉴的定位:它是一种应用了多媒体技术和检索技术的产品;它以书版年鉴的内容为依托;它以CD-ROM、DVD-ROM或者其他数字介质的形式为载体,可以在电子计算机、电子阅读器和其他数字终端上使用;它是书版年鉴向网络时代的年鉴发展中的一个过渡性形式。
电子版年鉴的评价标准。随着电子版年鉴的兴起,更多的年鉴要考虑这项工作,那么如何确定开发方案成了一个大家关注的问题。一般来讲,评价电子版年鉴应考核如下一些方面:完整性、准确性、美观性、兼容性、应用性。
所谓完整性包括内容的完整和系统的完整。从书版中选定内容后,应尽量保证确定内容的完整性和丰富性,比如关于某些重大活动有图片和视频资料尽可以上,可以补充书版年鉴篇幅有限的不足。另外,系统必须完整,结构为片头、内容、片尾,各个页面之间须尽量保持连贯,不能出现与其他页面无法联系的“死页面”。
准确性指文字的准确性和系统的准确性。由于出版用的电子版与现在主流软件的电子版不能无缝对接,所以转版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错误,加之原书版年鉴本身的错误,可能超出新闻出版总署规定的错误率标准。除此之外,系统方面也可能出现检索错误,即漏检或错检,要严密检查才可能发现。
美观性是指界面要尽量符合美学的观点,突出地方特色。一部电子版年鉴的美观性直接影响到年鉴的形象和读者的兴趣,是制作电子版年鉴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兼容性就是系统要适应的计算机环境,一般用户的环境为微软公司开发的Windows操作系统,包括Win9X、Win2000、Windows XP以及局域网常用的Windows NT等。电子版年鉴是一种应用软件,须运行于这些系统中,因此要求我们的软件首先要适应Windows系统。而一些特殊的用户,尤其是个别政府用户正在转向使用我国自主开发的Linux系统,这是值得注意的。
最后要注意电子版年鉴的应用性,即功能上要更加完备,系统必须能够实现全文检索、文本编辑、图片浏览、视频播放等,这样才能更充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年鉴。
当然除了网络化和电子化,现代信息技术在年鉴编纂中应用的方面还有很多,比如编纂流程自动化、各种信息数据库的应用等等,这些都有待于中国年鉴人共同努力,做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便国内年鉴行业能够迎头赶上科技发展的潮流,发挥年鉴信息资源优势,服务于社会。

【作者: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