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编辑工作探索

浅析年鉴图片组稿、供稿的问题及对策

点击数:36992010-05-24 00:00:00 来源: 腾龙公司客服中心-19908888867

内容提要:年鉴一向被人们所重视的是年鉴中文字信息的全面和权威,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枯燥的文字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读者需要读到更加鲜活的年鉴。同时年鉴的存档价值也更需要大量图片的刊登,将来这些都是可贵的财富。本文作者结合工作实践,从组稿和供稿的角度分析了年鉴图片供稿的常见问题以及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年鉴图片组稿工作的对策和对供稿人提出的供稿要求。


由于年鉴属于资料工具书类的读物,长期以来,年鉴编辑一直存在重文轻图的问题,很多人没有认识到图片的魅力。这些年,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电子产品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拿起了相机,图片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被编辑们认识和接受。虽然年鉴以文字为主,但是,一张好的图片往往“一图胜千言”,图片带给读者的信息和冲击力不是仅仅用文字能够做到的。年鉴类书籍往往给人以呆板的印象,图片则可以使年鉴变得鲜活,使年鉴的版面生辉,丰富年鉴的内容。图片不仅具有资料价值,也具有审美价值,选用年鉴图片要做到资料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编辑不仅要有年鉴意识,也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设计能力。要做到图文并茂,组稿和供稿是第一步,本文着重讲的就是在图文并茂的要求下,组稿和供稿工作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一、年鉴图片供稿的常见问题


图文并茂、图文并重,这是年鉴界这些年常常谈到的问题,我所任职的《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部也在这个方面不断作出努力,并初见成果,但是离图文并茂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总体来看,有如下两方面问题:

⒈ 数量不够。要做到图文并茂,首先要满足数量的要求,少量的图片只能是点缀,称不上繁茂,因此,数量问题是图文并茂的首要问题。以《中国广播电视年鉴》为例,该书从2005版开始在内文中使用插图,数量较少,约30张,2007版开始加大用图力度,增加到76张,到了2008版,用图数量缩减为59张,这和2008年供图的数量和质量有较大关系。2009版年鉴图片增至百张。一本500页的图书,仅仅使用几十张图片是远远达不到图文并茂的要求的。因此,供图数量的多少是最关键的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数量,才意味着更多的选择,质量上才有可能得到提高。

⒉ 质量不高。没有数量的保证,质量更无从谈起。从图片提供的源头——拍摄的角度来看,一张好的图片不仅需要时机、摄影师的水平,更有需要大量图片的积淀。换句话说,拍的图片越多,挑选出好图片的几率就越大。而到了编辑选择这个层面上,好的图片往往从众多图片中脱颖而出,只有多方比较,才能劣中择优。而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没有太多的图片可供选择。在编辑的过程中,由美术编辑先将好一些的图片挑走,剩下的分给各栏目,而事实上,美术编辑挑出的图片也不尽如人意,留给各栏目的图片质量就更差了。

质量不高还体现在图片的来源,由于目前网络的便捷,一些特约编辑从网络中下载了一些图片,这些图片大部分达不到印刷的要求。还有一些特约编辑在向下一级征稿的时候,征集的图片都放在了word文件中,然后将电子图片全部删除,这样提供的图片质量大大降低,很多都不能满足印刷的需要。

⒊ 格局不科学。目前很多年鉴采用双栏排版,双栏排版比较适合于文字的排版,大块的文字显得版面比较整洁,但是这种排版方式制约了图片的设计,不利于图片的摆放,在这种排版结构中,图片只能编辑成单栏的宽度或者横跨两栏,而横跨两栏会显得太大、太突兀,导致的结果就是,所有图片都被裁切成统一大小,呆板地排列,失去了灵活性。而三栏排版在图片的安排上就有着很大的优势,质量好的图片可以放成三栏宽或者两栏宽,质量不好或者内容不重要的图片则可以缩成一栏的宽度,因此为了年鉴图文并茂目标的实现,三栏排版将是年鉴排版的发展趋势。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


⒈ 经济文化水平的制约。以《中国广播电视年鉴》为例,该书的供稿来自全国各广电部门,由于各省市经济文化水平存在差异,各地提供的图片数量和质量相差甚远。相对而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以及湖南、江苏等广播电视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图片的数量和质量都较优,而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地区,图片数量相对较少、质量较差。

⒉ 工作态度的影响。图片的质量受到特约编辑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水平的影响,有的偏远省份,虽然文化经济不发达,但是图片的数量质量都不错,这就和特约编辑的工作态度有关系。而造成工作态度不好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是工作习惯欠缺。以《中国广播电视年鉴》为例,该书是媒体行业的记录,各地行业内相关图片并不少,但是很多人没有养成注意留存、及时索要的习惯,以致到来年供稿的时候才四处寻找,很多时候找来的都是从网上下载的小图片,如此这般,图片的供稿数量根本无法保障,质量更无从谈起。

二是重视程度不够。很多特约编辑因为长期从事文字写作和编辑工作,依然保留着老的工作习惯,认为年鉴供稿最重要的是把文字工作做好,图片只是搭配,并没有意识到图片的重要性,对图片工作不够重视。其实,图片同样也是一种表情达意的“语言”,它包含的大量信息甚至是文字所不能比的。

三是相互沟通不够。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这种情况,特约编辑希望提供的图片都能够被采用,一旦未被采用,便在下一年的供稿中采取消极抵制的态度,我想,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沟通工作没有做好。首先,我们应该和各个供稿基层单位达成一致,即,好的图片需要有大量的图片参与选择,大部分图片被淘汰而只有少量的能留下,这是正常现象;另外,编辑在选取图片的时候也要注意平衡,适时和特约编辑沟通情况,积极吸取好的意见建议。


三、年鉴图片组稿对策


⒈ 尽量多地准备图片。图片的数量是实现图文并茂的基本保证,单单依靠供稿单位提供不能满足编辑的要求,因此,图片的来源不仅要依靠供稿单位,鼓励供稿单位尽量多地提供图片,刺激其供稿积极性,另外,编辑自身也要注意保留图片,多方寻找有价值的图片。以《中国广播电视年鉴》为例,书中的图片大部分由特约编辑提供,但是特约编辑提供的图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于是在2008版年鉴的组稿过程中,编辑采用自组稿的方式,利用网络、杂志等工具,从中查找到很多专题图片,例如迎奥运、神舟七号发射、汶川大地震等。根据笔者自身的经验,大事发生的时候,图片也较多,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图片就越来越少了,所以作为图片编辑,要保证敏锐的图片嗅觉,养成随时发现随时保存的工作习惯,以免临时抱佛脚,措手不及。

在组稿工作中,很多特约编辑会如此反映:寻找图片很不容易,希望供来的图片都能够尽量使用,否则会挫伤供稿人的积极性等等。作为年鉴的责任编辑,我们都会认真对待供稿人辛苦提供的图片,但是图片的质量、图片的内容以及全国各省市、直辖市的用稿比例都限制了我们采用图片和稿件的数量。同时,为了让年鉴的图片质量得到保证,我们希望供稿人提供的图片越多越好,这样责任编辑的选择余地就会大了,然而相应淘汰的图片也会多。一方面要求供稿单位多提供图片,一方面又要删除大量图片,如何解决这组矛盾?我认为,关键要加强沟通。我们一般采取这种办法:由特约编辑提出建议,例如某张图片很重要,如果建议采纳就给以标注,责任编辑会重点采用,如果有疑问就电话沟通。

另外,我们也会要求特约编辑平时注意积累,现在使用电子设备拍照已经基本普及,电子设备的存储空间是有限的,即使存储在电脑里,如果电脑中毒了,重装了,或者有些文件破坏了,照片都有可能丢失。所以搜集图片要尽早,在第一时间要到图片并妥善保存。

⒉ 在图片的质量方面做到贴切、清晰、可用。所谓贴切,就是文图对应,图片是文字的补充,与文字的内容相符合;所谓清晰,就是图片清楚,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图片起码在保证使用大小的前提下,像素达到300像素/英寸以上,对于普通编辑来说,就是起码肉眼可以看清楚,如果我们自己看着图片都很模糊,甚至有虚影,然后想通过一些技术处理把图片做得很清楚,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有的图片曝光不足,图片整体颜色发黑,但是人物的脸以及景物都可以看清,那么这种情况后期都可以处理;所谓可用,就是指真正可以用到图书中。有些图片看起来还算比较清晰,但是实际用不了。要满足以上三点要求,那么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辨别网络上下载的小图。现在有的网站例如百度或者谷歌都具备搜图功能,但时网络下载的图片常会出现这种情况——看上去还算清楚,但是图片的实际尺寸很小,是不能够满足印刷要求的。那么年鉴内文里长度8厘米的图片,如果要达到印刷需要,普通的编辑怎样辨别呢?主要看两点:1.肉眼看上去清楚,2.图片大小在400k以上。

其次,不接受宣传册等印刷品。这种图片看着可能还算清楚,但是经过我们的扫描处理之后,图片质量肯定会受到损失,而且,很多印刷品上的图片已经是被处理过的,或被虚化、或被调了颜色,或被截去了一部分,甚至被印刷到了特种纸上,纸本身就带有纹路,扫描出来肯定也有纹路,这种图片是不能够再使用的。

再次,插入到word里的图片要有单独照片。组稿时常常遇到这种清况,有一些供稿单位为了便于发送或者为了图片便于阅览,就把图片插入到了word文件里,和文字稿一起发送到电子信箱里。但是,这样一来,文件就变小了,也就意味着图片质量的丢失,一张1M大小的图片一旦被插入到word里就变成几十K了(1M=1024K),质量损失非常大,这时候把图片从word里提取到排版软件里,图片就会模糊,这种损耗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浪费,所以,我们的建议是,可以把图片插入到word里,做到文图对应,但是图片必须单独提供。

⒊ 图注信息要完整。由于图片供稿工作对于一部分供稿人来说还比较陌生,对图注的重视不够,这容易导致一些信息的遗漏甚至错误的发生。一个完整的图注应该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必要时还要加上事件的背景、原因等相关内容,图注应该简洁,但不能遗漏,应该全面,但不能繁琐。时间和人物是图注必须具备的关键元素,但是很多供稿人都会遗漏,这是个简单的问题,却很常见。另外,图注的错误也很容易发生,因为正文可以通过三次校对以及黑马校对软件的辅助检查,确保较高的正确率,但是图注所处位置并不明显,且排版时用较小的字号,并且不会经过黑马的辅助筛查,所以图注的错误往往容易被忽视。随着图片的增多,图注更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于《中国广播电视年鉴》而言,图注包括的要素有:时间,单位名称或人物名称、人物职位、地点,做什么,这四项基本要素,其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前两项,即时间以及单位名称或人物名称、人物职位。时间上出的错误责任编辑一般发现不了,除非年代发生错误,责任编辑可以凭常识判断,然后加以核实,但是如果是月日发生错误,那么这个错误就将永远记录在册了,所以供稿人要把好这第一道关。单位名称出错在供稿中较常见到,一般都是名称不全或者名称有误。人物的职位也需要注意,经常会有正副领导弄混淆的情况。人物的名字更需要注意,有的字发音一样,字不一样,现在都是电脑拼音打字,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对领导人物位置的标注,如某单位领导王某(左),这里面的左或者右是以照片的左右为标准的,和人物照相的时候站的位置无关。


四、年鉴图片供稿要求


年鉴作为大部头的工具书,稿件来源众多。以《中国广播电视年鉴》为例,全国80多家供稿单位,随着图片的增多,供稿形式规范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笔者的经验,我们提出了以下要求:

⒈ 提供一份供稿目录,标明所供图片的总数。写明是电子图片还是洗印的照片,数量多少。然后在每个栏目的供稿后面写清该栏目共配了几张图片。图注附在目录之后,标明所供栏目及位置,图片和栏目相互对应。

⒉ 利用多种渠道发送电子图片稿件。可以通过邮箱、QQ或者存储到光盘或U盘。如果采用邮箱发送,格式则需要统一。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发送大量图片我们不建议用压缩包形式,而建议一张张发送,避免文件的损坏。

⒊ 洗印照片的注意事项。不要把图片说明写在照片后面,因为有的笔比较硬,写了之后笔的印迹会在照片的正面凸出来,或者有的笔水分比较大,不容易干,把很多照片叠放在一起之后,一张照片后的说明文字就反印到底下那张照片的正面了。也不要用区别针把照片别在一起,那样会留下一个区别针的印儿,这种情况往年有很多,结果给后期的修图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⒋ 所有稿件,包括文字和图片,在发送之后不要删除。尽量保留到8月,年鉴进入核红阶段。因为图片在发送的过程中有时会因为各种原因遭到破坏,那么就需要重新发送。

⒌ 发稿要做到齐、清、定。也就是稿件齐全,清楚,确定。这是出版界对编辑发稿的基本要求,但是真正做到并不容易。稿件发出后,如果更换稿件,甚至加稿、减稿都会给责任编辑以及后期的排版造成很大麻烦,尤其在图片增多之后,已经完成排好版面的栏目如果增减稿件,会导致该栏目几乎重新排版,甚至延误年鉴的出版。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