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编辑工作探索

树立规范和创新意识办出《中国会计年鉴》特色

点击数:35612012-09-30 00:00:00 来源: 腾龙公司客服中心-19908888867

内容提要:本文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着重论述了《中国会计年鉴》在树立创新意识,努力办出自身特色方面所作的探索。第二部分从年鉴规范化的角度,介绍了为保证年鉴稿件的质量,是如何把好内容关、数据关、文体语言关的。

主题词:专业年鉴;规范意识;创新意识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在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专题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并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意义十分重大。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作为年鉴工作者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努力办好年鉴,充分发挥年鉴的职能作用。《中国会计年鉴》是全面系统汇辑全国上一年度财务会计工作重要信息、逐年编撰连续出版的大型资料性年刊。年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主管,中国财政杂志社主办,1996年创刊,大16开本。其编辑宗旨:逐年全面、系统、客观记录中国财会发展历程,融权威性、工具性、资料性、全面性、系统性、连续性为一体。主要特色:一鉴在手财会全有,逐年编撰连续出版;资料总汇翔实权威,内容丰富体例规范;国际开本装帧精美,附有光盘查阅方便。鉴往知来服务现实,保存资料惠及后人。年鉴在财务会计领域乃至全国财经领域享有较高声誉,创刊以来曾荣获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颁发的“第四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特等奖”、“中国年鉴奖”。2011年又获得第五届全国年鉴编校质量评比特等奖。

《中国会计年鉴》的总体框架由13个部分组成。即:重要文选;国家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行业(部门)财务会计工作;地方会计工作;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注册会计师工作、资产评估工作;会计理论研究工作;会计教育;重要法规;财会统计资料;会计组织机构和人员;会计大事记;附录。主要读者对象是全国财会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经济部门相关人员、各级工商和企事业单位财会工作者,全国财经院校师生和财会理论研究人员,注册会计师行业人士及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人员;全国各级图书馆收藏。


一、探索年鉴工作规律,突出规范和创新意识

(一)充分认识年鉴的作用

有人问:我们花那么大的人力、财力编撰年鉴,它有什么作用?我想从三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从信息论的角度看,《中国会计年鉴》是第一流的信息源。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年鉴既属于图书中的工具书,又属于连续出版物中的期刊,年鉴有着图书的形式和工具书的性质,相对于财政、财会方面的专著、教学用书、翻译书、丛书、汇编、古籍、通俗读物等图书类型而言,其信息内容每年更新,仅此一项就足以使年鉴成为最佳图书信息源。年鉴还与经济建设的现实联系最紧密,是高密度、高容量、高效能的知识信息的结晶体,因为汇辑于年鉴中的信息是一种知识总汇,是经筛选、分析生成的一年内财会方面最有价值的鲜活信息,年鉴经读者利用,会创造出比自身更大的信息价值。有人将年鉴称为“集知识、信息、数据、资料于一身”的多元化信息源,这话不无道理。将《中国会计年鉴》每卷连起来就是对我国会计工作系统而完整的阐述,是当代中国会计工作的独特指南。年鉴的规模大,每卷达200万字;领域广,是财会领域的知识书、教科书、参考书。年鉴收录广泛,从取材的范围看,年鉴总是把财会领域相关的资料尽可能全面地收集进来,并注意概括地加以反映,有较强的完备性。年鉴编排系统,编辑手法上多种方式并用,或按分类,或按时间,或按地域,或按主题,各类资料井然有序,有较强的系统性。年鉴查阅方便,年鉴不是供读者从头到尾系统阅读的,而主要是供读者有目的地查考翻检,解决某些问题的,有较强的便检性。年鉴资料权威,《中国会计年鉴》由财政部主管,编委会负责编辑。它以事实为依据,通过对大量财会方面的原始信息、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分析、加工,最后以高密度的形态将各种信息传递给读者。许多内容由专家或权威部门撰写或审定,在读者心目中,它是一种具有编年史性质的出版物,选材严格,翔实可靠。年鉴连续出版,内容每年更新,但其结构体系、栏目设置等是相对稳定的,其内容是上下衔接连续记载的,所以有较大的累积总结作用。读者可以通过不同时期《中国会计年鉴》对财会工作的不同记录作比较分析,从而把握财会工作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第二,从功能作用的角度看,《中国会计年鉴》至少能发挥以下五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能提供财会的动态信息,如财会工作大事、各省市会计工作概况、财会理论建设的发展动态等。二是能提供财会方面重要的法规、文献及其线索,如查阅有关重要法规、重要报告及有关政策、规定,查阅专文和专题论述,查检有关财会方面图书、报刊论文资料等。三是能提供逐年可比的统计数据资料。四是能提供实用性指南,如各类组织机构和名录、各类考试试题、博士论文题目等资料。五是能提供综述、回溯及预测性资料,综述性资料都由熟悉本专业、本地区、本领域情况的专家在占有大量的事实、文献、数据的基础上,经过归纳、综合、研究之后写出的,可使读者对该学科、该地区、该领域的发展概况有较完整、系统的了解;回溯性资料如《中国会计年鉴》2000年卷设置的“新中国会计50年”,2001年卷设置的“中国会计发展百年史纲”,2003年卷设置的“中国会计五年回顾(1998~2002)”,这些资料弥足珍贵,深受读者欢迎。

第三,从《中国会计年鉴》的使用价值和历史地位看,它可以发挥六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具有向导作用,能为会计领域的各级领导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财政部门的各级领导者了解会计的历史和现状需要年鉴。二是具有媒介作用,可发挥横向联系和窗口的作用,在会计界不论是我国派团出国访问,还是接待各国来访的代表团,《中国会计年鉴》都可以作为一份重要的交流礼品。三是具有学术价值,可以发挥教育培训和理论研究参考作用。广大会计理论工作者在确定研究课题、收集资料、发表成果等环节上需要我们的年鉴;会计专业方面的大学生、研究生也需要我们的年鉴。作为知识高度密集的结晶体,年鉴集多册为一卷,缩一年为一卷,有人称之为“浓缩的图书馆”和案头顾问。在书籍报刊浩如烟海的今天,任何一个学者专家寻找和选择有关专业资料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而年鉴为学者、教师、研究人员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有些硕士博士研究生在答辩时直接引用我们年鉴的有关资料和数据进行论证,因为年鉴具有权威性,使论文更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四是年鉴具有实用价值,可直接为财会工作服务。五是年鉴具有历史价值,可发挥传播知识和积累史料的作用。所谓古今的概念总是相对而言的,眼下的“今”就是明日的“昨”,更是若干年后的“古”和“史”。年深日久,年鉴逐年记载下来的当年最新资料自然变成珍贵的历史资料。六是年鉴具有鉴戒作用。年鉴之“鉴”,具有深义,一有“镜”之义,二有“照”之义,三有借鉴之义。这个作用,我们作为年鉴编撰工作者不能忽略。年鉴要切实发挥“鉴”的作用,就要讲真话、道实情,既报喜又报忧。

总而言之,编撰出版《中国会计年鉴》是财政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年鉴的撰稿人应该为有幸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而感到光荣、自豪。

()始终树立创新意识,努力办出特色

年鉴要办出特色,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只有树立创新意识,才能在年复一年的编撰工作中,不断发现新情况,找到新角度,写出新内容;只有树立创新意识,才能使《中国会计年鉴》这部长篇巨著卷卷有新意,本本有特色。信息社会的发展,对我们年鉴的编撰出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年鉴作为国家级大型年刊,不仅具有存史、资政、教化的功能,而且具有传播信息、服务读者的功能。年鉴作为信息载体,在满足社会对财务会计信息的广泛需求方面,不可或缺。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编辑意识,促进年鉴与市场的结合,让年鉴跟上形势的发展变化,突出年鉴的时代特色。既要正确处理好“官书”与“读者需求”之间的矛盾,也要正确处理好年鉴内容的“全”与“特”的关系。“全”是对年鉴内容的总体要求,体现年鉴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特”是年鉴属性的显著特征,体现年鉴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在编写工作中,要克服强调“全”而忽略“特”的现象。那么,如何创新年鉴呢?

首先要创新框架(即编写大纲)。年鉴编写大纲的作用,一是规范年鉴的体例,二是框定年鉴的内容,三是明确各种信息资料的归属和层次,因此,编写大纲的地位,在年鉴编写中举足轻重。《中国会计年鉴》每年都要召开在京的编委会议,请部内各业务司局的领导出席会议,讨论修改编写大纲,其目的正在于此。在年鉴的总体框架设计上,我们力求做到避免一成不变,内容单调雷同,发掘重要资料、深层次资料、实用性资料;力求与时俱进,根据形势发展和每年会计工作的变化,从实际出发,更新个别栏目,使年鉴常编常新;力求抓住当前会计热点热门话题,设立新栏目,淘汰过时栏目;也力求推陈出新,使每卷内容变得多姿多彩,新鲜活泼,各具特色。其次必须创新内容,增加年鉴的有效信息容量。一本年鉴,其总体框架往往由十几个部分或栏目组成。每一个栏目所载入的内容,都应该是有效信息,也就是说,对读者有用并乐意查阅的资料。如果根本不会有人查阅的资料,就是无效信息。《中国会计年鉴》设有“地方会计工作”栏目,从目前已编辑出版的年鉴内容看,有些省写得比较好,个别省就写得差一些,差在哪儿?差在记述的内容比较肤浅,缺乏深度,局限于一些表面现象,或日常事务;差在表面上洋洋洒洒、面面俱到,其实深度很不够,可资利用的资料十分有限,除了几个统计数据之外,尽是一些大体年年如此的事务性工作总结,既看不到这个省的年度会计发展状况和特点,也见不到这个省每年会计工作存在的困难和突出问题。甚至于连这个省的统计数据有很多还不是全省的统计数据。像这样干瘪的资料,自然很难满足领导机关的工作需要,也很难满足研究工作者的研究需要,对于普通读者更是难有所获。即使从存史的角度看,其资料价值也是十分有限的。年鉴的资料是记载上一年度的信息,是事后的整理和记录,不是抢出来的新闻。收进年鉴的资料,不论是一个省的概况还是动态资料,都应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否则,其存史价值就会大打折扣。那么,如何拓宽信息资料的广度和深度呢?办法之一是突出重点,抓住读者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放大式的集中反映,不要面面俱到,而要详略得当。办法之二是深入一步,围绕本省的重点工作、做得有特色的工作,挖掘具有本省特点的深层次资料。目前人们的信息需求已走向多元化、精细化,每个省在撰写各省概况时,可增加一些统计图表,用数据说明问题。各类统计图表可引入不同时期、不同年份、不同程度的对比统计。总之,要编辑出版高品质的年鉴,提高年鉴的市场竞争力,出路在于改革创新。要提高年鉴的信息功能,增加信息含量,多反映会计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增强时代性。要多反映会计工作中的重点、亮点、热点、难点。要贴近读者,增强实用性、权威性和可读性。

()在制定编写大纲中辩证地处理好三对关系

1.工具性与可读性的关系。《中国会计年鉴》的工具书属性是主要的,我们强化年鉴工具性的方法:一是对全国财会领域的内容收录广泛,体现在完备性。完备性就是求“全”,《中国会计年鉴》所提供的资料,就时间范围而言,包括编撰时上一年度所涉及的整个财会领域内的全部资料;就空间范围而言,包括所涉及整个财会领域范围内的全部资料。当然,一年中整个财会领域的资料太多,无法“照单全收”,需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筛选,所以我们在取舍时非常慎重。凡是基本的、重要的、典型的财会资料不能缺漏,目标是努力把每卷《中国会计年鉴》按照质的规定性编成一部大型资料性工具书。二是编排特殊,体现在系统性。系统性就是求“有序”,众多的财会资料文献要按最便于查阅的方式加以编排。三是专供查阅,体现在便检性。便检性就是求“便”,编辑年鉴就是为了供读者查阅,以便于充分发挥信息源和数据库的作用。

2.资料性与权威性的关系。翻开《中国会计年鉴》,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经过整理加工的各种类型的财会资料,凡一年来重要的财会信息资料,年鉴全部收录。既有宏观的全局资料,又有微观的典型资料;既有历史回溯资料,又有现实动态资料;既有原始文献资料,又有统计数字资料;既全面系统,又准确真实。根本原因就是年鉴具有资料性。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年鉴资料数据比较可靠,这种可靠性离不开年鉴的权威性,基础在于客观公正,准确无误。

3.现实性与史册性的关系。在各类工具书中,年鉴出版周期短,资料新颖,反映及时,年年更新,是与现实联系最为紧密的工具书。年鉴的现实性特征体现在它的年度性、及时性和时效性。而年鉴逐年编辑出版,它的连续性和积累性,又加强了它的史册性,就是年鉴具有历史价值。年鉴的工具性、可读性、资料性、权威性、现实性、史册性,归纳为一点,就是实用性。只有“有用”、“有人用”的年鉴才能生存,如果利用价值不大,实用性不强,不符合读者要求,不能被社会和读者接受,它自然将被淘汰。因此,我们把提高实用性作为年鉴编撰工作的努力目标和方向,向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作为编撰年鉴的宗旨。

()在内容筛选上努力增强年鉴的实用性

年鉴的实用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面向对象的实用性和面向目标的实用性。面向对象的实用性,就是将《中国会计年鉴》的使用者划分为不同的群体,使年鉴内容能分别满足不同的读者群的需求。面向目标的实用性,就是明确《中国会计年鉴》的服务目标,准确定位,针对目标撰写各部分内容。二是内容的实用性和形式的实用性。内容的实用性,简单说就是《中国会计年鉴》必须提供有效信息。形式的实用性,就是《中国会计年鉴》提供便捷的检索方式。要做到实用性,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整体结构体系,总体框架制定科学;第二要有一个符合逻辑要求和按分类惯例的编排,资料分类、栏目级别、标题顺序都清晰明确并保持相对稳定。此外,形式的实用性还包括《中国会计年鉴》在版式设计、印刷、装帧、用纸等方面的美观实用,符合阅读习惯。从零散资料到一本有序的年鉴直至到读者手中成为有用的资料这一过程,是年鉴实用性的实现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实现年鉴的使用价值的过程。从原始信息→撰稿人→编者→年鉴,这是年鉴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种信息由零散、粗糙、无序的状态,逐步变成密集、精练、准确、有序。这一过程的实施者是撰稿人和编辑人员。原始材料通过撰稿人的分析、归纳、综合、集中、概括、总结和提炼,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再经过编辑人员的加工和统筹安排,被系统化后形成一部编排合理、资料可靠的年鉴。这时的年鉴所含的信息就是实用信息。从年鉴→读者→有用信息,这是年鉴的应用过程。对年鉴而言,其实用性大不大,撰稿人和编辑人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中国会计年鉴》16年的办鉴经验证明,年鉴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必须从年鉴的价值与功用、年鉴的撰稿人队伍、年鉴的编辑队伍、年鉴的编撰内容、年鉴的表达方式、年鉴的读者用户等方面加强研究,从中找出具体的措施和方案来。

(五)探索工作规律,建立质量保证机制一是认真研究探讨年鉴编撰工作的规律性,对《中国会计年鉴》的框架设计、内容设置、编撰方法等进行认真研究,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向国际精品年鉴编撰水平靠拢。二是相关编撰单位的领导要重视。要充分认识年鉴工作的重要性,要对年鉴的编撰工作给予足够的关心和重视,对撰稿人员的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为撰稿人收集资料,撰写稿件,提供良好条件。实践证明,撰稿单位的领导重视不重视,领导得力不得力,是年鉴质量是否能够不断提高的关键。只有在对年鉴的性质和作用有更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把工作抓得更紧,做得更好。三是要选准选好撰稿人。要让最适当的人写最适当的文稿。在国外,年鉴是非常重要的期刊,地位很高,要想作为年鉴的撰稿人是很不容易的,许多人的文稿想登都登不进去。我们的年鉴也要逐步形成这样的优选机制。四是要进一步提高撰稿人的业务素质。年鉴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从事年鉴稿件写作工作的撰稿人,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要熟悉会计工作,要有相当的文字水平,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撰稿人必须对整个国家财务会计形势及本省会计工作现状有整体的把握和客观的分析;具备高度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够对年鉴文稿作出科学的安排、合理的取舍,分清主次,明确重点,要能够把每年的会计工作真实、准确地反映出来、记录下来。所以,建立起一支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撰稿人队伍,是提高年鉴稿件质量的重要基础。

二、抓住三个重要关口,把好稿件质量关

写好年鉴的文稿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也是很光荣的使命。如《中国会计年鉴》地方部分的文稿,关系到一个省的会计工作水平和形象,文稿篇幅虽然不多,但关系很大,分量不轻。年鉴的文稿怎么写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从三个方面谈点认识。

(一)把好内容关

怎么写?这个问题既涉及执笔人的写作艺术和写作技巧问题,又涉及年鉴的规范化问题。撰稿人对会计工作相当熟悉,但对年鉴编撰工作不一定太了解。

1.普及年鉴的编写知识。如何把会计工作和年鉴编写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提供高质量的文稿,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各位执笔人了解一点年鉴知识。年鉴的编写工作与其他书刊的编写工作是不同的。一般书刊的编写工作以作者为主体,以我社主办的《中国财政》半月刊和《财务与会计》半月刊为例,编辑要充分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和风格,不应随意规定作者如何撰写,甚至修改都要事先与作者商量。而年鉴编写则要求所有的作者(执笔人)必须按照编写大纲的要求,按编者统一的规范标准去撰写稿件,这就必须确立以编者为主的编写体例。这样才能使年鉴有统一的规范,保证整本年鉴的质量。

2.提出年鉴写作内容上的要求。根据年鉴必须以统一大纲、统一规范标准编写这一特点,执笔人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把握好以下三条:一是抓住重点、突出重点,围绕大事、要事、新事写。要从上一年度本地区会计领域发生的诸多事情中,选择具有指导价值、现实价值和存史价值的大事、要事、新事加以记载,通过年鉴的每年记录,充分反映本地区会计工作的普遍性、多样性、连续性、可比性,使之系统化。二是写大事、写要事、写新事,务必事实准确,真实可信。年鉴既是工具书,也是编年信史,真实性是年鉴的生命力所在。年鉴的文稿要选择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信息加以记载,虚假的、错误的信息,不仅失去了信息价值,还会使读者误入歧途,产生负面效应。三是在真实、准确基础上写出新颖特色。新颖,就是选择的角度新,写作的手法新,表达的结果富有新意;特色,就是有会计特色、有地区特色、有年度特色。总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内容上的不同、做法上的不同、效果也会不同。这不同就是新,这不同就是特。

3.培训年鉴文稿的写作手法。在写作手法上要掌握以下四点:第一,结构合理,重点突出;陈述清晰,文字精练。一要谋篇布局,搭好框架。不仅要轮廓清楚,而且要突出重点,就实避虚,避免一般化的堆砌过程,记流水账。年鉴的文稿结构要严谨,尽量去掉那些无实际内容的前言后语,或铺垫过渡和起承转合一类的词语。二要开门见山,直陈其事。用平易朴实的语言,把事情讲清楚,无须按照一般写文章的格式去套。三要用事实说话,寓理于事。事实是年鉴文稿的灵魂,把事实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写清楚,寓观点于叙事之中,使读者从中得出结论,获得信息。夹叙夹议、推论考据、虚拟臆测等,都不是年鉴文稿的写作手法。四要文字精练,简略得当。为了在每一个省市的会计工作文稿中增加信息量,要特别强调文字的锤炼,在能够准确表述内容的前提下,用最简洁、最精练的文字陈述事实,力争做到没有一句多余的话、没有一个多余的词。第二,精心提炼小标题。在文稿的框架确定之后,每一部分内容要安排好层次。而每一个层次,都要精心命出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力求做到:一要以上一年度发生的主要事实为基础;二要内涵适度,即内涵宜窄不宜宽,宜专不宜杂;三要简明醒目,即宜简不宜繁,宜短不宜长;四要能揭示每一段落的本质内容,语言不宜太抽象,不要用工作号召或工作布置的用语或不确切的形容词作小标题。第三,增强内容与文字的可读性。以上几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年鉴的地方文稿有的达到了要求,有的还没有做到。需要执笔人和我们的编辑人员共同努力,共同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把好数据关

数字是量的基本表证,会计工作离不开数据。数据在年鉴中占有重要位置,年鉴不仅要用大量的数据来表示质与量、增加与减少、变化趋势和发展规律,而且年鉴的真实性、系统性、实用性和权威性,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数据来体现的。关于数据,要把握好两点:第一点,稿件中要多用数据。一本年鉴中数据不多,这本年鉴的资料性就将大大逊色,其使用价值就自然要大打折扣。同样,一篇文稿,如果都是文字表述,很少用数据,对年鉴来讲不是好文稿。所以,文稿中要把本地区涉及会计方面的数据,要尽量收集用上,便于读者查阅。第二点,稿件中要用好数据。①执笔人要有统计基本知识,要熟悉常用的、重要的统计指标的含义和使用要求。②数据的书写和使用要合乎规范。执笔人可查阅《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暂行规定》,不要各行其是。③统计指标的口径、范围应当符合国家现行的统计报告制度的要求。④数据后面用的词语要确切、恰当,切忌评价过高或过低。从这几年《中国会计年鉴》的文稿看,我们有的执笔人喜欢用“是历史上最好的年份”、“达到国际水平”、“居同行业领先地位”、“最高水平”、“飞速发展”等词语。这是要避免的。

(三)把好文体语言关

目前,有很多年鉴采用条目体。《中国会计年鉴》采用的是文章体,但对语言文字的要求大致是一致的。

1.年鉴中“地方会计工作”文稿不同于工作总结或工作报告。工作总结或汇报是写给上级领导和本单位干部看的,主要是总结成绩、经验、教训,找出差距和存在的问题,确定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打算,它比较局限于本部门的业务范围和视野。年鉴要面向广大读者、面向社会,它需要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和信息,要写一些让广大读者关心或想了解的内容。所以,二者的写作角度是不同的。作为年鉴的文稿,要用事实说话,要采用实录方法。年鉴记述的资料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能掺假。

2.挤干水分,把好语言文字关。把不好语言文字关,很难编成高质量的年鉴。从前几年《中国会计年鉴》的地方文稿看,同样的内容,有的省写了4000字,已表述得清清楚楚、利利索索,有的省写了8000字,甚至1万多字,也还没有把事实表述清楚,显得冗长。这就是对年鉴文稿的写作特点不了解造成的。年鉴文稿写作在语言文字上要准确、简洁、质朴。切忌使用宣传说教语言和文学语言,不能有溢美之词,不说过头话。年鉴文稿的写作需要“冷眼观天下”,即要用冷静的、历史的眼光看待所记的事件,实事求是。年鉴文稿写作要注意语体,常言道:讲话要得体。这个得体,就是要求语言的运用更好地为特定对象需要服务。怎么去说,怎么措词,用什么语气,都要与特定的目的、特定的对象和特定的环境条件达到和谐一致。总之,年鉴语言文字的表述,既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又要准确、简明、严谨、平实,要把好这个关口,并非易事。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