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理论与实践

新形势下的城市综合年鉴编纂

点击数:28702008-11-12 00:00:00 来源: 腾龙公司客服中心-19908888867

理论与实践理论与实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地方综合年鉴作为系统地记述某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一部优秀的年鉴是一个地区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的时代背景下,年鉴界有必要深入学习、积极宣传十七大的主题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交流年鉴创新发展新经验,探索年鉴编纂新途径。

近几年来,《杭州年鉴》以诸多兄弟单位的精品年鉴为榜样,从规范编纂流程、扩大信息收集广度、提高编校质量、优化装帧设计等方面努力开拓创新,取得了一定进步,得到了全国年鉴同行的肯定和鼓励。以下仅以近几年的《杭州年鉴》为例,谈谈我们在坚持年鉴编纂中,如何贴近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贴近社会发展实际、贴近百姓生活三方面的做法。


一、 贴近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十七大报告指出:“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诚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和金融、财税、投资、价格、科技等领域改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民主法制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公共卫生体系健全,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没有一项成就不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取得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还要带领人民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所以,继续解放思想,记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是每个地方志工作者的使命,也是我们年鉴工作者的责任。  

城市年鉴作为综合性地方文献,具有官方公报的性质。因此,《杭州年鉴》在编纂过程中,注意将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亮点作为重点内容。例如,位于杭州市区西部的西溪湿地,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有1800多年的历史,著名的景点有建于宋淳熙初年的“秋雪庵”、明代中后期的大学问家冯梦祯的别业西溪草堂、清代文人章次白以诗画会友的场所梅竹山庄等。近代以来,因人类活动干预,古建筑等历史文化遗存减少。20038月,杭州市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一期工程。经过两年的努力,200522日,国家林业局确定杭州西溪湿地为全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地。集旅游、文化、环保功能于一体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已成为杭州的一张金名片。《杭州年鉴》2006年卷“特辑”类目中设立“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分目,介绍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历史,记述一期工程在清淤护岸、绿化、历史建筑恢复、挖掘西溪历史和民俗文化遗存方面取得的成绩。  

2002年,杭州市获得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会的承办权。《杭州年鉴》从2005年卷起,连续两年独设“世界休闲博览会”类目,下设“休博会综述”、“筹备活动”、“场馆建议”3个分目,详细记载杭州市精心筹备休博会的全过程,为扩大休博会的影响、提升杭州市的知名度推波助澜。  

2004年8月,杭州市实施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一期工程,200610月,一期工程竣工,京杭大运河这个流动着的、鲜活的历史遗产焕发青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新闻媒体分别对杭州市运河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工作进行专访。在杭州召开的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通过了《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杭州宣言》。《杭州年鉴》2007年卷“特辑”类目中设“运河综合整治”分目详细记载,这对全社会参与运河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运河文化资源起到了积极作用。  

《杭州年鉴》认真做好市委、市政府的记录员、宣传员和服务员这“三员”的工作,或在“特辑”中,或在相关类目、分目中加大力度地记述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努力使杭州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城市精神和“生活品质之城”的城市定位在《杭州年鉴》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二、 贴近社会发展实际  


十七大报告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年鉴工作也必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编出质量,编出水平。这就要求年鉴工作者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把握时代的脉搏,洞察时事亮点,掌握市情,抓住重点,理清编纂思路,全面反映社会现实。《杭州年鉴》依据杭州的城市定位,不断调整年鉴的框架结构和内容资料,统筹兼顾各类目、分目的比重,突出地方特色,使年鉴的框架设计适应飞速发展的客观形势。一些不适应客观需要的栏目或分目逐渐被淘汰或弱化,而与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立相关的类目或分目陆续设立起来。杭州是省会城市,是浙江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是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杭州年鉴》从杭州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积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出发,抓住杭州的特色,在保持总体框架连续性的前提下,对一些类目、分目作适度的调整。  

例如,杭州西湖经过几年的综合治理发生了崭新变化,《杭州年鉴》从2004年卷起,新设置“西湖风景名胜”类目,下设“综述”、“风景名胜”、“保护管理”、“展览活动”4个分目。栏头用了俯视西湖图,文内配了有关西湖活动的照片,从而加大了西湖这块金字招牌的宣传力度。杭州不仅是国际风景旅游城市,也是一个对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工业强市。2003年,杭州市工业经济实现了在全省“一高一领先”的目标,工业经济总量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三位。为更好地记述杭州工业,2004年卷“工业经济”类目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杭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实际,分为“工业经济”、“支柱工业”、“授权经营工业”3个类目,与个体民营经济、国家级开发区和区、县(市)的工业经济互为呼应,互为补充,真实地反映了杭州市工业经济的构成特色。2001年,杭州市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称号,三年后又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的“创模”复查。2005年卷《杭州年鉴》“环境保护”从“城建城管环保”类目中分离出来,设为一个独立的类目,下辖6个分目,记述杭州人对自己赖以生存环境的珍惜和保护。2005年卷还新设“经济合作交流”类目,下列“招商引资”、“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6个分目,树立起杭州改革开放的新形象。2006年卷又新增“轨道交通”、“旅游促销”、“公共资源交易”、“动漫产业”、“背街小巷改善”等7个分目,使《杭州年鉴》的年度特色和区域特色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示。  

动态类目、分目的设立,增加了《杭州年鉴》的信息密集度和广度,更好地反映出杭州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实际。


三、 贴近百姓生活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地方综合年鉴是政府主持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对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地情咨询、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杭州年鉴》拥有广泛的读者。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杭州的了解也日加迫切。为了方便读者,吸引更多的人阅读、使用《杭州年鉴》,我们在内容编排、装帧设计方面大胆创新,在年鉴编纂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创新选题内容和编排形式,努力满足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读者需求,真实记录杭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  

2006年520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杭州市的梁祝传说、白蛇传传说、余杭滚灯、小热昏、西泠印社金石篆刻、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竹纸制作技艺、胡庆余堂中药文化等8个项目入选。梁祝传说、白蛇传传说、张小泉剪刀、胡庆余堂中药都是杭州百姓家喻户晓并喜闻乐见的。《杭州年鉴》2007年卷“特辑”类目中设“8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目加以记录,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彰显杭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  

2007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破解“七难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七难问题”指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困难群众生活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行路停车难、办事难、清洁卫生难。95日,召开“破七难”工作专题会议,出台14项“破七难”新举措,并将群众关注的“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两个问题纳入进来,形成“7+2”新框架。《杭州年鉴》2008年卷将市委、市政府破解“七难问题”的措施、成果写入年鉴,体现政府政务公开、执政为民的理念,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生活品质的提高。20072月,杭州市举行以“和谐西湖、品质杭州”为主题的“我最喜爱的西湖新景点”评选活动,历时9个月,33.68万人次参与,群众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前所未有,《杭州年鉴》2008年卷“特辑”类目记载了评选过程,并把“西湖十景和西湖新十景”作为资料放在正文之后,以反映西湖古典与现代的风貌。

《杭州年鉴》十分注重年鉴版式与内容的统一协调,按照美观、实用、准确三个原则,改进版面格式设计,印刷、装帧设计精益求精。从2004年卷起,《杭州年鉴》从正十六开本改版为大十六开本,从部分彩色印刷改为整书彩印。2004年卷封面采用新西湖全景图,2005年卷封面选用中国首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大幅照片,2006年卷选用湘湖旅游度假区全景照片,这样的设计既把最具年度特色的事物突显出来,保存了图片史料,又使年鉴生动美观。前环衬、扉页和版权页以绿色底纹衬托人们熟悉的杭州保俶塔、三潭印月、雷峰塔和西湖全景,以表现改革开放带来的活力。卷首彩页选用跨页的重要题材、重点建设项目的大幅照片,其中“数字杭州”以统计图、表形象地说明杭州市每年的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入,并将杭州市与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和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作比较,形象直观地反映杭州特色,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杭州年鉴》正文部分增加照片的数量,正文照片均在250幅以上,精心选择的随文图照起到了美化版面、增加信息量、减轻读者阅读疲劳的作用。我们还在正文中增加二次文献和统计图表的数量,特别是增加介绍背景信息的“资料”链接,背景介绍文字以色块衬底,既醒目又实用。如在“特载”类目设“名词解释”资料链接,汇辑每年政府工作报告、文件、新闻媒体、报纸杂志上出现频率较高的专用名词并给出通俗易懂的解释,准确地把信息传递给读者,在读者与政府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表格数字隔行衬上不同的色块,使版面生动活泼,避免读者产生阅读差错。我们还利用网络在信息传输方面的优势,推进年鉴的数字化应用,以“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为依托,将2000年至2007年的《杭州年鉴》加载到政府门户网上,读者可以上网实现全文检索。去年,为纪念《杭州年鉴》创刊20周年,我们启动了1987200720卷的全文数字化工程,20卷《杭州年鉴》的全文检索光盘正在加紧生产,相信这一力作会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杭州年鉴》创刊于1987年,至2007年已编纂出版21部,2000多万字,发行近10万册。20年来,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杭州年鉴》坚持高起点、严要求,以存史资治和服务社会为宗旨,始终坚持三个“贴近”的编纂思路,以深入、全面的视角来观察、研究社会转型期城市发展的脉络,实事求是地记录历史,吸引更多的人查阅、利用年鉴,努力使年鉴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我们要把握十七大给年鉴编纂事业繁荣发展创造的良好机遇,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探索年鉴编辑出版的科学规律,创新年鉴编纂理论,提高年鉴编纂质量,为人民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