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主办:中国出版协会年鉴工作委员会

首页>>编辑工作探索

地方综合年鉴框架设计的思考与解析

点击数:43122011-10-30 00:00:00 来源: 年鉴网

内容提要:要编好年鉴,首先要设计好框架。做好年鉴的框架设计工作,对于编好年鉴,提高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第一部分论述了大篇结构与中(小)篇结构框架设计各自的优点与缺点。第二部分以关于“特载”、“政党”、“群众团体”、“金融”、“教育”、“法治”篇目设置为例,具体分析了目前在框架设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部分提出,每家年鉴的框架不仅要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而且还要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以期达到框架设计创新的目标——实现年鉴的个性化。年鉴框架设计既要规范,又要勇于创新,办出自己的特色与风格。

    关键词:地方综合年鉴;框架设计;年鉴创新


编纂出版年鉴是一项系统的文化工程。框架设计是这一系统工程的起点。“框架是年鉴的成书之本,是编纂工作的规划蓝图和实施方案”。要编好年鉴,首先要设计好框架。许家康先生将年鉴框架的作用概括为三点:一是贯彻落实年鉴的体例要求。二是将年鉴的基本内容制约在特定的时空范围之内。三是明确信息资料的归属和层次。由此可见,做好年鉴的框架设计工作,对于编好年鉴,提高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实施后,我国地方综合年鉴进入大繁荣大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也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年鉴框架设计分类不科学、归属不当,年鉴的编校、印刷质量不高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年鉴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就地方综合年鉴框架设计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大篇结构与中(小)篇结构框架设计

我国地方综合年鉴发展初期(20世纪80年代),受《中国百科年鉴》的影响,大都采用大篇结构的框架。《新疆年鉴》1985年创刊时,共设有特载、概况、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教、民族、社会、生产建设兵团、大事记、逝世人物、附录等12个篇目。其他省市区的地方综合年鉴的篇目也只有十几个。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部分地方综合年鉴的框架设计逐步由大篇结构转向中(小)篇结构。《新疆年鉴》(1990年卷)的框架结构作了较大调整,由原来的12个大篇目调整为35个篇目,完成了由大篇结构向中(小)篇结构的嬗变。以后虽然每年都作一些调整,但一直坚持中(小)篇的结构模式。进入21世纪以后,采用中(小)篇结构的地方综合年鉴逐渐增多。那么,是大篇结构好还是中(小)篇结构好呢?应该说各有长短。

(一)大篇结构。大篇结构指年鉴框架的第一层次设计的篇目比较少,一般只有十几个。在框架的第二层次、第三层次或第四层次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设置若干类目、分目和子目。

大篇结构框架的优点:一是立足整体,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综合性强,具有相对稳定性。《淮安年鉴》(2009年卷)的框架设计为:特载、综合篇、经济发展篇、政治建设篇、文化建设篇、社会建设篇、县区篇、人物篇、文献摘编、附录。这样的大篇框架设计是可以保持多年不变的,每年只需根据年度特点对类目、分目或子目作一些调整。

二是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信息资料便于归属。《广西年鉴》(2009年卷)在动态信息部分设政治、法制、军事、经济、产业、人口、资源、建设·环保、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民族、社会生活、市县概况、人物等12个篇目,便于入选的信息资料合理归类。如在“产业”篇目下设农业、林业、渔业、工业、交通邮政业、商业服务业、旅游业、信息产业、房地产业等类目,这样的设计不仅分类科学,而且解决了旅游业、信息产业、房地产业应该归属哪个篇目的困惑。

大篇结构的缺点是从框架结构的第一层次很难看出变化、很难看出年度特色来。

(二)中(小)篇结构。中(小)篇结构指年鉴框架的第一层次设计的篇目较多,一般在2040个之间,有的年鉴更多一些。《新疆年鉴》(2009年卷)分为36个篇目。《上海年鉴》(2009年卷)全书用条目编写的部分(除去大事·要闻、中共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在沪活动、专文、文献、对照资料、索引),采用栏目——分目——条目,三级结构层次,分50个栏目。

中(小)篇结构的优点:一是个性特色鲜明。大家都在编纂出版年鉴,每家年鉴为了找准自己的生存空间,在框架设计上,必须有新的创意,追寻个体特色和个性风格。“只有创意独特的年鉴,才是独树一帜、富有吸引力和具有生命力的年鉴”。地方综合年鉴的框架设计必须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谋篇布局,设计出独特的篇目,避免千鉴一面的现象。《广东年鉴》根据本省华侨、侨眷较多的情况,在采用大篇结构(设14个篇目)的情况下,专设“侨务”篇目,而其他省市区侨民较少,侨务工作只能设置为类目或分目。《广州年鉴》(2009年卷)设有“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篇目,记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肇庆9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个性特色鲜明。

二是年度特色鲜明。年度性是年鉴的本质特征。地方综合年鉴是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性资料文献。年鉴的框架设计必须体现时代特色。《安徽年鉴》(2008年卷)设置“特载”篇目,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考察的情况和省人大、政协换届情况,年度特色鲜明。

中(小)篇结构框架设计的主要问题是分类不好把握,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大篇、中篇、小篇结构并存、逻辑关系混乱的情况。不少采用中(小)篇框架结构的地方综合年鉴设置“政治”篇目,孰不知,“政治”是与自然、经济、文化、社会并列的大篇目。

(三)大篇结构和中(小)篇结构选择。从我国出版的省、市、县三级地方综合年鉴来看,采用大篇结构和中(小)篇结构框架的年鉴都有,采用中(小)篇结构的要多些。我认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欠发达的县一级地方综合年鉴,采用大篇结构会好一些。比如,新疆的一些农业县、牧业县和半农半牧县,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只有一些手工业或加工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如果采用中(小)篇结构,应该设置“工业”篇目,但能收录的信息资料很少,“工业”篇目很难立得住脚。不设置“工业”篇目,有关信息资料又无处可归。倒不如采用大篇结构,设置一个“经济”篇目,将经济活动的内容都归在一起更好一些,不但可以解决畸轻畸重的矛盾,还可以解决或避免分类不科学、归属不当的问题。

框架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年鉴框架设计的基本要求是分类科学、归属得当。框架设置既要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又要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使入选年鉴的信息资料能够各归其属。这个要求看似不高,要做到或者要做好其实很难。目前,国内出版的年鉴,绝大多数采用分类编辑法,但篇目、类目、分目、子目的设置是否科学、信息资料(条目)归属是否得当,许多问题值得探讨和商榷。

(一)关于“特载”篇目设置。大部分地方综合年鉴都设置有“特载”或称作“特辑”的篇目。“特载”是特别刊载的意思,之所以“特别”,一般是因为所刊载的内容全部或部分不符合年鉴收录信息资料的年度性要求,突破了时限。如《河南年鉴》(2009年卷)在“特载”篇目刊载了代省长郭庚茂2009112日在河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特辑”是特别编辑当年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如《广西年鉴》(2009年卷)在“特辑”篇目收录了有关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的贺电、领导讲话以及发展成就综述。“特载”和“特辑”是有区别的。

我们看到,部分市县综合年鉴的编纂者好像没有弄明白“特载”篇目的“特别”之处,在他们的“特载”篇目中刊载的是年鉴收录信息资料时限内党政主要领导的讲话和年初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这种做法是不妥的。

我们也注意到,部分地方综合年鉴取消了“特载”篇目,笔者十分赞同这种做法。《新疆年鉴》早在1996年就取消了“特载”篇目,原因是领导讲话和政府工作报告中使用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的统计数字多有不一致的地方,读者无法使用这些信息资料。如果要设置“特载”篇目,收录的领导讲话,特别是政府工作报告应该是年鉴年刊号当年的,否则就不应该称为“特载”。关于“特辑”篇目可根据本行政区域当年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不应成为固定篇目。

(二)关于“政党”篇目设置。采用中(小)篇框架结构的部分地方综合年鉴设置了“政党”篇目。设置“政党”篇目本身没有问题,关键是这个篇目应该收录哪些信息资料。政党是指“代表某个阶级、阶层或集团并为实现其利益而进行斗争的政治组织”。在中国现阶段,除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外,还有参政的各民主党派,他们都属于“政党”的范畴。地方综合年鉴既然设置了“政党”篇目,那么,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和各民主党派地方组织的相关信息资料就应该归类到这个篇目中,这是不言而喻的。但部分采用中(小)篇目框架结构的市县综合年鉴,参照省级年鉴的做法,设置“政党”篇目,由于他那个地方没有民主党派的地方组织,所以“政党”篇目下,只有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的信息资料。像这种情况设置“政党”篇目就没有必要或者说是错误的。怎么办,可设置“政党·政务”篇目,收录中共地方组织、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的信息资料。

不少地方综合年鉴设置有“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类目,我认为这样编排不科学。民主党派是政党,工商业联合会(商会)是成立较早的社团组织,虽然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成员,具有参政议政的职责,但它不是一个政党,不是政治组织,所以与民主党派并列在一起作为一个类目是不合适的。“工商联”应该归入“社团组织”篇目或类目中。

(三)关于“群众团体”篇目设置。多数地方综合年鉴都设置有“群众团体”篇目,主要收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信息资料。但有一部分年鉴设置的“群众团体”篇目只收录工会、共青团、妇联的信息资料,而将其他社会团体组织的信息资料归入其他篇目中,这样编排值得商榷。《新疆年鉴》(2009年卷)的“群众团体”篇目收录了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科学技术协会、归国华侨联合会、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青年联合会、海外联谊会、黄埔军校同学会、红十字会等社会群众团体的信息资料。按照人们的思维习惯,群众团体单指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组织,其他组织属于社会团体。为尊重人们的习惯,《新疆年鉴》(2010年卷)将“群众团体”篇目改称为“社会群众团体”。不论称谓怎么改,将群众团体和社会团体的信息资料放在一起,不仅分类科学,而且便于读者查阅使用,比分散在其他篇目好得多。

(四)关于“金融”篇目设置。金融是“指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贷款的发行和回收,存款的存入和提取,汇兑的往来以及证券交易等经济活动。”改革开放以前,人们对金融机构的理解,认为只有银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证券交易、期货交易等经济活动逐渐增多,金融业的涵义应该覆盖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行业。设置“金融”篇目,将这些行业的信息资料收入是正确的。但一些地方综合年鉴设置“金融·保险”或“金融·保险·证券”篇目,混淆了大概念与小概念的逻辑关系,这样分类是错误的。正确的设置应该是“银行·保险”或“银行·保险·证券”。

(五)关于“教育”篇目设置。“教育”篇目设置的主要问题是类目(分目)分类标准不一致。一部城市综合年鉴在“教育”篇目下设置“教育综合”、“高等教育”、“大学”、“美术院”、“师范大学”、“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义务教育”、“幼儿教育”、“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11个类目。显然将几所大学设置为类目就不合理,大学属于高等教育,而且这个城市还有其他大学,为什么只列这3所?《广东年鉴》(2009年卷),在“教育”类目(该年鉴为大篇结构)下分设“综合”、“基础教育”、“高中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4个分目,值得借鉴。

(六)关于“法治”篇目设置。首先要弄清楚这两个词的含义。法制是指“法律制度体系,包括一个国家的全部法律、法规以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法治是“指根据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地方综合年鉴设置“法治”(法制)篇目,虽然不是收录“法律制度体系”的信息资料,而是收录“根据法律治理国家”的信息资料。实际情况也如此。“法治”篇目收录的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工作、政府法制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公安、检察、审判、司法行政等内容,都属于依法治省(区、市)、依法治市(地区、自治州)、依法治县(市、区),所以写作“法治”更准确,符合实际情况。

框架设计创新

“创新是新世纪年鉴发展的主题。”年鉴框架设计创新是年鉴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框架设计创新的目标是实现个性化,即每家年鉴的框架不仅要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而且还要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一)框架设计要突出时代特色。突出时代特色,有两层意思。一是把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脉搏,突出年度特点。二是善于发现和捕捉当地年度有特点的新事物、新情况,在年鉴中重点反映。这一点更为重要,它是此年鉴区别于彼年鉴的点睛之笔。

参加第四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有人对我说,《新疆年鉴》的框架设计时代性不强,看不出年度特点。这对我触动很大。以往我们将突出时代特色的落脚点放在条目的编写上,对框架设置突出时代特色研究不深、着力不够。框架设置必须突出时代特色,这是年鉴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年鉴编纂者应该身体力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升华。在设计《新疆年鉴》(2010年卷)的框架时,我们作了一些调整,以期能够增强年度特色。一是在“开放开发”篇目增设“西部大开发10周年”类目,重点记述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10年来,新疆的发展进步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二是将原“大事记”篇目调整为“要闻大事”篇目,下设“‘七五’事件聚集”、“十大经济社会发展事件”、“2010年大事记”、“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新疆考察”等类目。200975日,新疆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给各族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给当地正常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破坏。对这一震惊中外的事件,《新疆年鉴》(2010年卷)将在“‘七五’事件聚集”类目中系统地记述事件的基本情况、起因、处置情况、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重要决策、维护社会稳定以及案件审理情况,读者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事件的全过程。

设置“要闻大事”篇目,使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新疆考察的内容有了比较得当的归属。以前,《新疆年鉴》将“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新疆考察”类目放在“概况”篇目中,总觉得有些牵强,但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一地考察,对当地来说无疑是要闻大事,归入“要闻大事”顺理成章。不少省级年鉴将中央领导考察的内容列一条目,放入当地党委的类目(分目)中,这种做法是不妥的。《上海年鉴》(2009年卷)专设“中共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在沪活动”的单独栏目(《上海年鉴》以栏目为框架的第一层次),这种编排是值得借鉴的。

(二)框架设计要突出地方特色。地方特色是指你无我有或你有我优的事物。年鉴工作者要认真分析和把握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详细了解自然生态环境和风土人情,设计色彩浓厚、个性特色鲜明的框架,切忌生搬硬套、照猫画虎。优秀年鉴的框架设计,我们可以学习,可以借鉴,但不能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各地应根据当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设置年鉴的框架,突出自己的个性,避免或克服千鉴一面的状况。《新疆年鉴》设置有“民族”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两个篇目,就是基于新疆的民族特点和兵团的特殊使命而设置的。《广西年鉴》设有“中国—东盟博览会”分目,对省级地方综合年鉴来说是独一无二的设计。《厦门年鉴》专门设置“台湾事务”篇目,突出了与台湾隔海相望、对台工作任务重的特点,地方特色鲜明。

年鉴框架设计既要规范,坚持分类科学、归属得当的原则,又要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张扬个性,打造品牌,办出自己的特色、办出自己的风格。

参考书目:

①③肖东发:《年鉴的框架设计和表现形式》,载《年鉴编辑手册》,第87186页,线装书局,2008

②⑦许家康:《年鉴编纂入门与创新》,第43页、167页,线装书局,2006

④⑤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707371372页,商务印书馆,2005

(Top) 返回页面顶端